英國人此時為愛爾蘭的事情忙得焦頭爛額,但他們也有著一個難兄難弟,那就是平白無故被菲律賓宣戰的美國。
只要其他列強不插手,愛爾蘭的問題也不是那麼困難。這對於英國人來說是一個好訊息,畢竟此時法國和美國的狀況也不是那麼良好。
如果說愛爾蘭的獨立戰爭只是愛爾蘭人自發反抗英國人的統治的話,那麼菲律賓的獨立戰爭,可要比愛爾蘭的戰爭嚴峻的多。
因為有著澳大拉西亞的支援,菲律賓軍隊仍然保持了對美國軍隊的優勢。
這樣的優勢不僅侷限於人數,在武器裝備方面也差不了多少。
因為間隔了一整個太平洋,美國人想要將武器運輸到菲律賓要花費很大的代價。
目前美國人在菲律賓的軍隊只有兩個師,這兩個師的人數明顯抵抗不了菲律賓所有獨立軍隊加起來超過15萬人的總規模。
更要命的是,美國國內的現狀比英國好不了太多,甚至兩兩相比之下,美國才是更加糟糕的那個。
說到美國人的糟糕現狀,就不得不提到威爾遜總統在任期內的種種舉措了。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移民國家,美國國內的人口來自於全世界,有白種人,黃種人和黑人。
雖然這些都是理論上的美國人口,但此時仍然是歐洲的時代,還是有大量的人秉持著白人優越的心理,根本瞧不起除了白人以外的其他種族。
作為美國的總統,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就是一個比較純粹的白人優越主義者。
他的種族歧視嚴重到什麼地步?
正是威爾遜總統推動了20世紀美國黑人種族隔離政策,甚至還為美國曾經的奴隸制辯護:“奴隸們都曾得到他們主人寬厚的,甚至充滿深情的對待。”
在威爾遜總統的推動下,美國政府各部門機構很快引入了種族隔離制度,甚至哥倫比亞特區還有一項關於禁止不同種族之間的婚姻的法律。
郵電部門,財政部門和印刷局都有著相當嚴格的隔離措施,甚至完全覆蓋了餐廳,澡堂,辦公室和休息室等設施。
甚至種族隔離不再滿足於將白人和黑人簡單的分開,開始追求直接減少和解僱黑人員工的數量,追求更加純白的政府機構。
在美國南方各州的反對之下,威爾遜總統甚至廢除了他兩位前任的做法,沒有為財政部登記處和其他聯邦機構指派黑人官員。
這樣比較嚴苛的種族隔離態度為威爾遜總統整個任期內的黑人政策定下了基調,也間接的影響了接下來的多位美國總統。
一直持續到杜魯門總統時期,這樣嚴苛的種族隔離制度才被廢除,美國黑人才得以進入國家的更多部門。
如果威爾遜是來自於美國南方的總統,或者說他的出身就是以歧視黑人出名的,那麼美國的現狀反倒不會像現在這麼混亂。
但問題是,威爾遜在參選總統的時候,信誓旦旦的表示會支援黑人選民的訴求,這也讓許多支援共和黨的黑人選民轉而投奔了威爾遜總統的民主黨。
換句話來說,這些黑人選民是威爾遜總統統治的根基,是他那廣泛支持者中的相當一部分。
從1918年開始,也就是威爾遜總統的第二個任期內,美國國內的局勢就變得相當複雜。
流感中政府和財團的互相甩鍋,徳裔美國人因為在一戰期間遭受到其他美國人的歧視,對於威爾遜總統加入一戰的決定也相當不滿。
除此之外,近段時間內,愛爾蘭裔的美國人因為威爾遜總統並未公開支援愛爾蘭的獨立也產生了不滿,這讓威爾遜總統在他任期的最後一段時間之內,地位已經變得寥寥可危。
這還沒完,從1919年下半年開始,威爾遜總統的身體就大不如從前。
因為被確診有著嚴重的中風,他的左半邊身子甚至完全癱瘓,左眼也進入失明狀態。
再加上他的多位政治夥伴和盟友和他分道揚鑣,威爾遜總統在美國的統治根基已經被破壞,美國政府也遠遠不如表面上那麼穩定。
而且美國還有著和其他參戰國家相同的通病,那就是對於戰後復原問題的不重視。
雖然美國參戰的時間很短,但仍然有高達數十萬的陸軍需要被退役。
因為戰爭結束的比較倉促,美國對於這批士兵沒有任何安頓計劃,有的人甚至還沒有拿到自己的薪水,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被強制送到了美國。
再加上農田價格在戰爭時期遭受了泡沫般的破滅,導致有相當一部分農民破產或者深陷因為新購土地所欠下的債務中。
這也導致了1919年鋼鐵行業和肉類加工業的工人舉行了大罷工,種族騷亂也在芝加哥,奧馬哈和其他城市蔓延。
雖然這樣的危機不足以讓美國龐大的工業和經濟動搖,但這其實也代表著已經有一部分美國人對威爾遜的統治相當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