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澳大拉西亞的其他建設固然重要,但最基本的農牧業發展也絕對是必不可缺。
作為目前的糧食出口國和畜牧業大國,澳大拉西亞的農牧業一直髮展的比較良好。
但在人口日益增長的前提下,農牧業的增長也是必然和必須。
去年澳大拉西亞的耕地面積高達3877萬英畝,糧食產量高達1800萬噸,農業可謂是十分發達了。
就算接下來糧食產量不再增長,1800萬噸的糧食產量,也足夠兩千萬澳大拉西亞人吃上三年以上。
不過糧食這東西,在全世界範圍來說絕對是剛需,並且任何時候都不太足夠。
雖然看上去澳大拉西亞已經不缺糧食,但放眼全世界,又有哪些國家能做到糧食完全滿足國內需求呢?
要知道,一百年後的二十一世紀,都屢有發生糧食危機產生饑荒的事件,飽受貧窮和飢餓影響的國家更是不在少數,更不要說現在了,那些列強國家想要避免糧食危機都不容易,更別說亞洲和非洲那些貧窮國家了。
甚至目前正在內戰列強俄國,國內民眾能不能吃飽先不說,有的吃就不錯了,又有誰會在乎這些民眾的感受呢?
糧食在任何時候都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這是根本不容置疑的。
不說糧食出口給阿瑟和政府、民間帶來的巨大利潤了,單單是國家有糧、民眾不慌的道理,都值得阿瑟繼續提高澳大拉西亞的糧食產量。
在阿瑟的支援下,農業大臣羅伯特制定了貼合四年計劃的糧食發展四年計劃,預計在接下來四年內,將澳大拉西亞的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分別提高到4200萬英畝和2000萬噸。
預計每年開墾耕地面積達到80.75萬英畝,鑑於殖民地本土化已經火熱進行,而各大殖民地最重要的發展方式就是農業發展。
因此,每年新增將近81萬英畝的耕地面積也不算困難,對於現在的澳大拉西亞來說完全能夠接受。
1919年8月中旬,阿瑟前往澳屬帝汶,檢視澳屬帝汶的本土化情況,順便參觀帝汶的農業發展。
畢竟是阿瑟心中的殖民地本土化的模板,阿瑟對於澳屬帝汶還是非常關心的。
澳大拉西亞的殖民地本土化政策正式開始於今年,因此也被這屆新的內閣政府看作是一次獲得政績的機會。
而作為試點和模板的澳屬帝汶,則被政府投入了大代價。
帝汶島總面積高達30777平方公里,面積其實也不小。
在物產方面,帝汶擁有木材:紅木、青龍木、檀木、桉木、柚木和竹子;擁有礦產:金礦砂、銅礦、錳礦、鐵礦、石膏礦、鹽礦和油田;擁有農產品:玉米,水稻,番薯,椰子,咖啡,橡膠、甘蔗和茶葉;飼養了豬、羊、牛、馬和蜜蜂、還擁有海參、玳瑁和珍珠等海產品,物產算是十分發達了。
但有一個問題,所有的這些產品中,比較有價值的石油澳大拉西亞目前並不缺,要開發也是先開發中東地區的油田。
至於剩下的產品,只能說有,但競爭力並不高,相較於物產比較發達的澳大拉西亞本土地區來說,其實沒有太大的優勢。
要成為本土,不僅要有相當的發展潛力,相應的物產規模也是要有的。
相較於不好發展的其他物產,糧食的種植絕對是比較划算的。
帝汶適合種植的物產還是比較多的,玉米,水稻,番薯,椰子,咖啡,甘蔗和茶葉都能成為農業發展的選擇。
而這些產物也能衍生出其他行業,無論是食物還是製成品,哪怕只是農作物秸稈製做成的動物飼料,對於澳大拉西亞這個畜牧業大國來說都有一定的價值。
阿瑟重點參觀的,正是帝汶的咖啡種植園和大型農場。
在西方人的習慣中,咖啡的重要性還是很高的,遠遠超過從亞洲傳過去的茶葉。
甚至就連阿瑟的王宮中,雖然各種飲品都有,但除了紅酒之外,消耗最多的還是咖啡。
雖然阿瑟大可以親自推銷茶葉這種東西,但澳大拉西亞並不是茶葉生產大國,這不是白白給別的國家做了嫁衣嗎?
要知道,西方人對於茶葉的最多認知,其實並不是茶葉正統的綠茶,而是在印度培育的紅茶。
如果在歐洲爆發了飲茶熱,有大機率是紅茶,而不是綠茶。
這相當於給印度做了嫁衣,雖然阿瑟和大英帝國王室的關係已經恢復,但也沒有好到將自己國家民眾的利益白白贈送給大英帝國。
帝汶目前的糧食產量高達7.7萬噸,足夠15萬人食用。
而帝汶目前的人口也才堪堪突破十二萬,島內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已經完全沒問題。
但這一點是放在帝汶的人口沒有突然暴增的前提下。
問題是,作為澳大拉西亞殖民地本土化的試點,帝汶的人口必定會在接下來短時間內實現突然暴增。
甚至這種暴增已經開始,目前帝汶的人口在短時間內增長了萬餘人,這可是之前的帝汶一年的人口增長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