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往嚴重方面考慮,這兩個州隨時能夠影響整個國家,也容易造成國家政治力量不平衡。
說回聖阿瑟堡,阿瑟抵達規劃的城區之後,並未著急視察首都的建設進度,而是沿著墨累河和達令河,實際觀察這兩條河流的流量情況。
這兩條河流絕對是澳大拉西亞最重要的兩條河流,流域面積高達164萬平方公里,並且大多都是平坦的平原。
如果能將這兩條河的流域徹底開發好,對於澳大拉西亞的農牧業和發展來說是巨大的助力。
而澳大利亞地區也將徹底和後世拉開差距,單單澳大利亞地區就擁有一個成為強國的基礎保障。
不誇張的說,開發了達令河和墨累河流域的澳大利亞地區,已經擁有容納上億甚至兩億人口的保障。
再加上紐西蘭和新幾內亞等土地,澳大拉西亞健康的容納超過三億的人口是沒有問題。
注意,是健康的容納。如果不計算資源的得失,容納超過五億的人口也沒有問題,但會大幅度減少人均資源的數量。
不過話說回來,像澳大拉西亞這樣的移民國家,沒有上百年的沉澱和發展,人口也不可能高達數億人。
按照每年200萬的移民和50萬的新生嬰兒進行計算,少需要30多年的時間,澳大拉西亞的人口才會上億。
這還是沒有計算死亡人數,這移民的數量必須維持在200萬以上才行。
理想情況下,能夠在二戰之前將人口提高到5000萬左右,已經滿足阿瑟的胃口了。
畢竟5000萬也算是超級強國和強國的門檻,只有人口超過5000萬才能夠組建數百萬軍隊,在一戰和二戰這樣的超級大戰中成為主角之一。
注意,這裡的軍隊是真正意義上的本土軍隊,也就是全部由公民組成的國防軍。
如果要用那些土著軍隊來湊數的話,現在的澳大拉西亞隨隨便便都能組建數百萬軍隊,但真實的戰鬥力就值得深思了。
要知道,伴隨著時間和科技的發展,人力對於戰爭的影響其實也在降低。
特別是由土著組成的土著軍隊,對於戰爭的影響其實是在減小的。
一戰時期,英國和澳大拉西亞的軍隊普遍由土著軍隊組成。特別是澳大拉西亞,國防軍就只有十萬出頭,但一戰派遣向歐洲戰場的軍隊高達100多萬。
這其中有很大原因,是一戰的武器都不太先進,飛機和坦克的可靠性並不高,真正的殺傷力武器是機槍和火炮。
這種最簡單的重火力武器,是完全可以靠人命來堆疊的,甚至大部分時候不要命的衝鋒還會起到奇效。
但二戰的飛機和坦克的效能大幅度提升,對於普通人的殺傷也大幅度增強。
更多的時候,那些普通的土著士兵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炮灰,只能對戰爭起到一點的拖延作用。
這個時候的戰爭不只是比拼人力和物資,同樣也在比拼科技。
特別是二戰之後,幾個強大的國家都掌握了核武器之後,人力也變得不是那麼吃香。
畢竟如果真的打起來,一顆原子彈就足以殺傷數十萬人。一戰引以為傲的數百萬軍隊,在原子彈面前也不過只是紙糊的一般。
特別是澳大拉西亞的人口超過2000萬之後,單單憑藉自身的人口就能組建出超過百萬的軍隊。
這時候的土著作用也沒那麼高了,大量的土著還會搶奪澳大拉西亞人的工作,反而會適得其反。
因此,澳大拉西亞的下一步目標就是大量研製軍事科技。特別是在坦克和飛機方面,要保持自己的領先。
相較於墨累河來說,達令河的水量就太過依賴於季節。雨季達令河的水量還是十分充沛的,但旱季的話水量就會減少大半,對於農業的發展來說有著一定的限制。
不過目前達令河的水量還是完全足夠的,在這片地區徹底發展起來之前,倒也沒有那麼高的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