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導致協約國目前分成了兩個派系,一方以法俄為首,一方以英澳為首。
但不管怎麼說,協約國真正的主導國就是這四大列強。因此,在倫敦提前會面的原因,也正是向其他的國家展示協約國四大列強的實力和團結。
對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巴黎和會,阿瑟還是很想湊湊熱鬧的。
但想了想還是算了,畢竟沒有國家的君主會親自參加這樣的和談,和那些官員扯嘴皮子也沒有意思。
就算阿瑟一句話不說,光坐在那也很難受。有阿瑟在,官員們也不好放開架子爭奪利益,阿瑟也被禮儀束縛,坐在那自找罪受。
與其前去湊熱鬧,不如在國內安頓好國內的事務。反正國家地位也不是靠貴族等級的大小來決定的,而是靠國家的實力和軍事力量,用鋼鐵一般的拳頭來決定。
俗話說得好,國土是用大炮來丈量的,海岸線是用艦炮來守衛的。
只有軍事實力強大了,才會贏得其他國家的尊重。
澳大拉西亞作為協約國四大列強之一,還是受到了很多國家的重視的。
特別是澳大拉西亞軍隊之前負責的巴爾幹戰線,包括塞爾維亞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找到了澳大拉西亞,想要尋求澳大拉西亞在外交方面的支援。
這種外交走動在國際上很是常見,畢竟小國家的利益基本都靠大國家說了算。
說句比較殘酷的現實,如果協約國四大列強達成了共識,就算吞併了所有利益,其他的國家也不敢多說什麼。
或許美國人會發出一點聲音,但美國軍事力量沒有完全武裝起來之前,歐洲人也不太在意美國人的動作。
一個列強國家勢必會有許多小國家來依附,列強國家能夠為小國家提供更多的庇護,小國家也會成為列強國家的市場,同時擴大影響力。
這也算是相輔相成,在這種弱肉強食的時代,這也算是小國家最好的結局了。
度過了一個和平的聖誕節之後,巴黎和會也即將召開。
1918年1月16日,協約國四大列強在英國倫敦會面,達成了四大列強主導協約國的共識,並且就各自的利益分配達成了一定的默契。
雖然在某些利益分配方面還有爭端,但至少大方向上達成了一致。
協約國四大列強的會面讓美國人感到了危險,他們擔心四大列強很有可能會將自己排斥在利益分配之外,因此緊急聯合義大利,動用大量的媒體發動了輿論攻勢。
在美國人的主導下,許多美國和歐洲媒體開始質疑協約國四大列強碰面的意圖,指責協約國四大列強陰謀排斥所有戰勝國,獨吞戰勝同盟國的利益。
但這樣的外交手段對於四大列強來說不痛不癢,各國宣傳部門和情報部門一同行動,歐洲的輿論很快就消失了。
當然,各國外交部門也都統一給出瞭解釋,表示這只是協約國四大列強的照常會面。至於會議為什麼沒有美國和義大利參與,誰讓他們不早早的加入協約國呢?
為了等待巴黎和會的結束,阿瑟甚至推遲了年度彙報和勝利閱兵,包括分封儀式和獎勵,都會在巴黎和會結束之後正式舉行。
1918年1月27日,巴黎和會正式在法國巴黎召開,參與者包含協約國和同盟國所有國家。
這次的合會包括之前的同盟國國家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都會參與,協約國和所有同盟國國家簽訂的條約將會被合併到一起,統稱為巴黎合約。
在和會召開的前一天,就是1月26日晚上,肯特首相接收到了來自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會面請求。
雖然對於美國人沒什麼好感,但畢竟美國是一個強大的列強國家,直接拒絕一個列強國家的總統的求見請求未免太不禮貌。
在和會統一為各國代表準備的房間中,肯特首相見到了這位風度翩翩的美國總統。
兩人一見面就發揮了政客的傳統,看起來如同多年未見的好朋友,雙方十分友好,甚至無話不談一般。
稍微聊了幾分鐘的時間,見氣氛烘托的差不多了,威爾遜這才興高采烈的說道:“肯特首相,我認為澳大拉西亞和美國極度相似,都是後發展起來的新興國家,並且都擁有十分不錯的工業,經濟和軍事。如果再加上同出於英國殖民地的話,天吶,我們真是兄弟國家!”
肯特首相對於威爾遜總統的話語輕蔑一笑。美國可是從英國武裝獨立的,而澳大拉西亞是和平分封,兩個國家成立的方式有著基本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