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德國勢必要經歷一段漫長的混亂期,歷史上還發生過大名鼎鼎的50萬馬克麵包事件,無一不證明了戰後德國人的處境並不好。
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能夠吸引一部分優秀的德國人才移民到澳大拉西亞,那可要比爭取一些賠款有用多了。
如果阿瑟記得沒錯的話,一戰德國欠下的賠款,似乎到21世紀都沒有還完。
與其爭取那些賠款的比例,不如得到一點實際的好處,比如德國軍工廠和化工廠以及一些工業企業的裝置,人才和技術工人,包括德國教育體系的人才等等。
澳大拉西亞拉攏人才的政策秉持著自己得不到,也絕對不讓其他國家得到的原則。對於不願意前往澳大拉西亞的德國人才,也不是不能接受。
但這些人將受到皇家安全情報局的嚴密監控,如果有前往其他國家的意圖,特別是前往美國,這些人才就會遭到皇家安全情報局的暗殺。
目前的和談澳大拉西亞方面派出的是駐法國大使卡爾斯·普約爾,真正的和談代表肯特首相也即將出發,專門負責將來的和談以及爭奪利益。
出動首相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法國人為了出出氣,法國總統已經決定親自參與這場和談。
而英國方面也不逞多讓,派出了首相阿斯奎斯作為代表。
在這樣的情況下,其他國家如果派遣的代表職位較低,未免就有些看不起英法元首的意思。
在綜合考慮之後,澳大拉西亞方面還是決定派出首相肯特作為最終代表。
雖然肯特首相前往歐洲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但這場利益分配的會議註定也會持續很久,畢竟瓜分德國可是一個大工程。
當然,前往歐洲的也並不止肯特首相一人。因為這次利益分配涉及到國家的各方各面,因此,幾乎所有部門都會派遣人員,甚至是部門部長或副部長親自前往。
而在前往歐洲之前,各部門部長也需要對於自己所需求的利益有一部分計劃,這樣才能方便在到達歐洲之後更好的索要自己的需求。
在看到各部門部長遞上來的戰爭損失和索賠列表時,阿瑟這才明白為何德國會在一戰後揹負2260億馬克的債務。(1921年進行了減免,因為太多了)
各個國家在戰爭中的花費確實不少,但大家都想利用戰爭賠款將所有花費一次性撈回來,甚至還要賺取一些利益。
就比如澳大拉西亞在這次戰爭中的實際花費,加起來其實也不超過3億英鎊。
但財政部門給出的索賠列表總價值高達17億英鎊,再加上德國需要轉讓的科技,工廠,技術人才等等,加起來索賠總價值高達20億英鎊以上。
阿瑟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沒想到財政部門睜眼說瞎話的本事這麼厲害。
但畢竟也是在為政府謀取更多利益,阿瑟也沒多說什麼,同意了這份索賠表單。
能爭取這麼多自然最好,不能爭取到對澳大拉西亞來說也沒有任何損失。
估計其他國家的胃口比澳大拉西亞還要大,畢竟歷史上2000多億馬克的賠款也不是那麼好湊的。
除了索要賠款之外,阿瑟還對財政部下達了另一項命令,那就是儘可能用這次賠款的機會來轉移澳大拉西亞的外債。
雖然澳大拉西亞的財政十分健康,但這十多年內也向包括英,法,德,美這樣的國家借取了大量的外債。
德國自然不用多說,完全可以用賠款來抵消外債。而剩餘英法美的外債最好也能用德國的賠款來抵消,讓德國人來幫自己還債,也能減輕自己的壓力。
財政大臣凱文一開始聽到阿瑟的要求還是有些不願意的,畢竟澳大拉西亞的所有外債,最早的也要等到1925年左右才開始償還。
而且除了美國之外,欠其他國家的外債並不多,欠英國大概1000萬英鎊,欠法國1500萬英鎊。
政府對外欠債的大頭其實是王室和美國。政府欠王室1.1億英鎊,欠美國22億美元,換算成英鎊大約為4.4億英鎊。
雖然政府的外債高達將近5.8億英鎊,但政府可用資金已經超過7.5億英鎊,完全不用擔心外債的壓力。
更何況,像美國這樣的外債,才欠下剛剛半年的時間,完全沒有必要著急償還,反正是一筆無息貸款。
不過,接下來阿瑟的一句話瞬間讓財政大臣凱文改變了主意。
阿瑟看向明顯有些不願意放棄德國賠款的凱文,略帶深意的問了句:“凱文部長,你真的確定德國人可以償還完所有賠款嗎?”
如果單單只是澳大拉西亞所要的20億英鎊,德國也不是沒有能力償還。
但索要賠款的國家高達十多個,加起來的賠款數字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
就算各國酌情對德國進行一定的減免,但也絕對不會低於各國真正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