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還仰仗著尼古拉大公抵擋住德國軍隊的進攻,恐怕尼古拉大公俄國軍隊總司令的職位也將不保。
經過此次打擊,俄國西北方面軍隊的人數幾乎少了一半。防止德國軍隊在東普魯士地區發起進攻,憤怒的尼古拉二世直接下令,調集兩個集團軍填補第十集團軍帶來的空缺。
嗯,你打我一個集團軍,我就補兩個。就算沒什麼後勤補給,用命堆要累死你。
尼古拉二世正是這樣的想法,反正俄國擁有無窮無盡的人力,在沒有武器裝備的前提下,人命就是最好的資源。
在俄國調遣士兵的同時,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也採取了下一步計劃,這就是攻佔華沙北部的重鎮普夏斯尼希。
既然知道前線俄國軍隊普遍缺少彈藥攻擊,那也沒什麼好說的,趁著這樣的機會攻佔俄國前線的重鎮和軍事堡壘才是最好的選擇。
等到俄國新的集團軍抵達之後,德國人早已在普夏斯尼希構建了堅固的防禦陣地,缺少彈藥和炮彈供給的俄國人根本不可能撼動這樣的堅固堡壘,只能就此作罷。
不過,俄國派遣更多的軍隊之後,西北方面的態勢也確實穩定了下來。
雖然德國軍隊和俄國軍隊碰面之後,往往更多的往往是俄國軍隊。
這樣的消耗相比於之前的戰役來說還是能夠接受的,對於尼古拉二世和尼古拉大公來說,東普魯士地區陣地的穩定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這也不代表俄國方面就沒有其他的動作了。
英國,法國,澳大拉西亞甚至是義大利,都成了俄國人緊急求援的目標。
槍械,火炮,子彈,炮彈,糧食,醫療物資和各種戰略資源,俄國人來者不拒,彷彿已經好幾天沒吃飯的人面對一桌大餐。
英法先後答應向俄國援助一部分武器和裝備,畢竟英法也不能坐視俄國被德國打敗,俄國在東線可是協約國的大肉盾,不知道給英法扛了多少傷害。
這樣的大寶貝自然不能坐視它被德國人打敗,只不過英法的援助加起來也只有十萬支步槍,幾千萬發子彈和幾十萬發炮彈。
這樣的支援規模相較於俄國前線將近200萬的作戰軍隊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俄國又將目光看向了自己新的盟友義大利和澳大拉西亞。
義大利人自然表示了拒絕,倒不是他們不願意支援俄國。只不過義大利軍隊在前線作戰一塌糊塗,讓義大利後勤部門白白損失了數十萬支步槍和數千萬發子彈,以及大量的戰略物資。
這些物資幾乎都被奧匈帝國繳獲,也掏空義大利大半的家底。
等到俄國求助到澳大拉西亞的頭上,已經是5月20日的中午了。
倒不是說俄國不重視澳大拉西亞,澳大拉西亞從戰爭爆發之前,是俄國的主要武器供應商。俄國軍隊相當一部分武器,都是由澳大拉西亞生產製造的。
只不過,上一次澳大拉西亞就表示國內武器儲備已經見底,如今才過去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尼古拉二世也不覺得澳大拉西亞能夠製造多少武器。
俄國軍隊在前線慘敗阿瑟早有預料,畢竟本來作戰能力就不強的俄國軍隊,在缺少彈藥和炮彈的前提下,能夠發揮出來的戰鬥力讓人質疑。
偏偏他們所面對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德國陸軍。如此對比之下,俄國軍隊不慘敗都不可能。
根據俄國大使所說,阿瑟敏銳地察覺到了德國很有可能如同歷史上一樣,選擇將進攻主方向轉移到東方,在西線進行防守。
這對阿瑟來說是個好訊息,也是個壞訊息。德國西線軍隊進入全面防守之後,協約國軍隊在西線的推進進度肯定要慢上許多,甚至從此進入僵持狀態也不是不可能。
這也將達成阿瑟的戰略目的,儘量將戰爭多拖延幾年,為澳大拉西亞爭取更多的利益。
但與此同時,德國進攻方向東移,對俄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本來俄國在戰爭中就有些支撐不住,在面臨德國主力軍隊的全面進攻,恐怕現在的俄國根本支撐不了多久。
簡而言之,如果澳大拉西亞不支援俄國,戰爭可能成功延後,但代價是俄國可能一蹶不振,甚至比歷史上更早的爆發革命。
3400字,求月票,求支援!
今天就這一更,請個假,兄弟們,明天好好更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