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酋北部到科威特南部的沙特波斯灣沿岸,目前仍然處於奧斯曼帝國的控制之下。
但這片地區相較於更北部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來說,人煙稀少,戰略意義也沒有那麼重要。
這片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奧斯曼帝國的守軍少的可憐,且大多是那些訓練程度不足,剛剛組建起來的新軍或者民兵。
想要靠這些人來抵擋澳大拉西亞的進攻是不可能的,不到一週的時間,澳大拉西亞的軍隊就已經來到了科威特酋長國,這個已經被英國佔領的殖民地。
得知澳大拉西亞軍隊即將前來的訊息,英國在科威特的專員,科威特酋長等人已經準備好了大量的物資,給澳大拉西亞軍隊作為補充。
雖然從卡達登陸到現在只過去了一週多的時間,但有充足的物資補給,不補充是不可能的。
在肯特師長的命令下,遠征軍在科威特城進行了物資補充,就連殖民地時的土著士兵,都嚐到了很久沒有嚐到的水果和新鮮牛羊肉。
當然,比較重要的還有武器裝備和子彈炮彈的補充。包括在行軍途中消耗的衣物,軍靴,軍盔等,以及軍隊急需的醫療物資,都進行了大量的補充,以便於接下來的作戰。
按照和英國方面的約定,這些物資一半由英國提供,一半由澳大拉西亞提供。
7月27日,澳大拉西亞遠征軍重新開拔,直接北上攻佔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佔領對於奧斯曼帝國來說重要的產糧地。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有著充足的人口,同時也是奧斯曼帝國為數不多的大型產糧區。
這裡就是後世的伊拉克區域,也是目前奧斯曼帝國重要的後方。
單從石油角度來看,伊拉克區域的石油並不少,並且這片區域的土地面積十分龐大,在擁有面積龐大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但正因為是一片平原區域,在這裡擁有太多的土著人口。相較於沙特的波斯灣沿岸,這裡更不利於統治。
最好的選擇,是用利益從大英帝國換取阿聯酋,卡達和巴林以及科威特。
這樣就能夠建立從阿聯酋到科威特的波斯灣沿岸殖民地,並且能夠控制地中海沿岸石油的一半以上,從而控制世界範圍內的石油價格。
這些土地加起來的人口都不如一個伊拉克地區,雖然人口少經濟發展緩慢,發展潛力也不會太大。
這片地區對於阿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石油。人口少反而是個優點,各種叛亂也會少,最好能夠將其變成新的皇家領地,組建皇家石油公司。
雖然科威特和卡達還在英國的控制之下,但沙特的波斯灣沿岸,阿瑟也不打算吐出去了。
從卡達北部到科威特南部的沙特波斯灣沿岸,雖然大部分澳大拉西亞遠征軍都已經離開,但馬丁師長在阿瑟的命令下,是留下了殖民地一師進行守衛,美曰其名暫時管理這片地區的秩序。
雖然殖民地一師目前已經不滿編,總人數只有1.5萬人左右。
但守住這片地區還是沒問題的,畢竟波斯灣連通印度洋,隨時能夠獲得來自澳大拉西亞的物資支援。
殖民地一師可能面臨的敵人是拉西德埃米爾國,奧斯曼帝國已經沒有兵力在這片地區發動攻勢。
那群土著的戰鬥力不堪一擊,甚至只需要幾挺機槍,就能夠將這片地區守下來。
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英國法國和俄國的聯合軍隊很快抵達了這座古城,並且和少部分澳大拉西亞軍隊一起,共同維護君士坦丁堡的秩序。
至於英法俄的動作為什麼這麼快,是因為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俄國黑海前往地中海的瓶頸。
因為君士坦丁堡和對岸之間的海峽比較狹窄,這也導致君士坦丁堡的海防炮可以隨時覆蓋整片海峽。
之前也正是因為奧斯曼帝國對於這片海峽的控制,還導致俄國人基本不能從地中海方面獲得物資支援。
如今控制君士坦丁堡之後,來自英法的大量艦隊紛紛湧入黑海,俄國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和武器支援,俄國在前線擁有了抵抗的勇氣。
當然,也正是依賴英法的物資支援,導致俄國不可能獨自佔領君士坦丁堡,英法也絕對不會答應。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協約國四大列強共同控制君士坦丁堡。這件事情沒有任何退步的餘地,最終的可能還是將君士坦丁堡交還給奧斯曼帝國,或者交給新的國家。
而之前圍攻君士坦丁堡的數十萬巴爾幹軍隊,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紛紛過到對岸進攻小亞細亞半島。
這也讓奧斯曼帝國面臨的壓力再次加大,各大戰線所面臨的協約國的敵人已經超過上百萬,這是目前的奧斯曼帝國根本無法承受的。
1915年8月3日,澳大拉西亞軍隊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橫衝直撞數天之後,奧斯曼帝國終於承受不住,聯絡英法俄澳的代表,開始求和。
按照目前戰爭的姿態發展下去,別說在戰後維持龐大的奧斯曼帝國了,恐怕主要區域全部都保不住,能保留土耳其地區已經算是燒高香。
和奧斯曼的談判遠遠要比保加利亞緩慢的多,因為保加利亞戰爭牽連到的列強國家並不多,俄國隔了一個羅馬尼亞,想要從保加利亞瓜分利益也不太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