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靠近保加利亞首都的邊境,再加上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的關係是巴爾幹諸國中最差的,因此,駐紮在這片邊境的保加利亞軍隊也是最多的,人數最多時曾經超過15萬人。
但伴隨著戰爭的消耗,目前這片邊境駐紮的軍隊總人數已經不足十萬,人數遠遠落後於協約國方面的軍隊。
在保加利亞邊境,協約國軍隊展開了猛烈的攻擊。塞爾維亞和黑山的軍隊衝鋒的異常猛烈,因為保加利亞失敗之後,他們能從保加利亞分得大量的土地和利益,如同第二次巴爾幹戰爭那樣。
此時保加利亞邊境的總司令已經心灰意冷,他剛剛得到訊息,並不只是西部邊境,北面和南面也有羅馬尼亞和希臘的進攻。
很明顯,協約國在巴爾幹的第一目標是保加利亞。
在大量軍隊猛烈的進攻下,短短兩天時間,保加利亞軍隊就承受了將近四萬人的傷亡,可作戰軍隊銳減了五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保加利亞和其他幾個巴爾幹國家的關係並不好,也是保加利亞之所以加入同盟國的原因。
而其他的巴爾幹國家,為了能在戰後瓜分更多的利益,進攻保加利亞幾乎卯足了勁,動用了絕大部分軍隊,國內的各種資源也在往前線運送。
面對著和其他巴爾幹國家的深仇大恨,保加利亞政府此時非常為難。
按照目前來看,保加利亞的失敗已成定局。但問題是,保加利亞人對於以塞爾維亞為首的巴爾幹國家非常仇視。
正是巴爾幹國家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之後共同針對保加利亞,才導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的爆發,讓保加利亞喪失了大片新佔領的國土,甚至連原本的國土都喪失了一部分。
深仇大恨之下,如果保加利亞政府敢私自提出和談,恐怕憤怒的保加利亞人民會爆發大規模遊行,
甚至反對政府和王室。
此時的保加利亞國王斐迪南,作為參戰之前的主戰派,也早已經銷聲匿跡,試圖將戰爭的責任全部推脫到政府的身上。
當然,現在斐迪南的稱呼並不是國王,而是其自稱的沙皇。
說起保加利亞沙皇斐迪南,他的經歷和阿瑟有點相似,來源於同一個德國家族薩克森·科堡·哥達,並且相較於保加利亞來說,斐迪南也是一位外來君主。
1886年,保加利亞爆發政變,當時在位僅七年的亞歷山大一世被迫退位,並且選舉了在奧匈帝國擔任軍官的斐迪南成為新一任保加利亞親王。
為了防止俄國獲得保加利亞的統治權,保加利亞選舉君主之路,可謂是十分艱辛。
保加利亞政府一路從丹麥找到了高加索地區,甚至還誕生過邀請羅馬尼亞國王擔任保加利亞親王的想法,差點讓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建立類似於奧匈帝國的二元制國家。
雖然斐迪南最終成為保加利亞親王,但這件事情遭受到許多歐洲王室的質疑,包括阿瑟的祖母維多利亞女王。
這也導致斐迪南在他成為保加利亞親王的前期,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權利,政府的權力被當時的自由黨領袖斯特凡·斯塔姆博洛夫控制。
在斯特凡·斯塔姆博洛夫遭到刺殺之後,斐迪南才逐漸地掌握了保加利亞的政局,獲得了相當一部分權利。
但現在,斐迪南真想讓斯特凡·斯塔姆博洛夫再次復活,最好重新掌控保加利亞的政局。
保加利亞的戰敗已經成了定局,戰爭失敗的責任必須有一個足夠分量的人來承擔。
保加利亞沙皇斐迪南內心十分清楚,作為極度支援並且親自發動戰爭的人,他極有可能在戰爭後遭到清算,甚至和他的前任亞歷山大一世一樣,喪失保加利亞的王位。
這對於斐迪南來說並不是一個好訊息。雖然丟掉保加利亞的王位,他仍然是偉大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成員,他的父親是葡萄牙國王費爾南多二世的弟弟,尊貴的阿爾伯特親王。
但問題是,相較於保加利亞沙皇這樣執掌大權的君主,一個普通的王室家族成員對斐迪南來說,身份上的巨大落差足以讓他崩潰。
一個執掌了最頂層權利的人,在喪失一切權利和地位之後,巨大的落差是無法接受的。那種身體和心靈上的雙重空虛,足以讓一個正常的人走向崩潰,足以瓦解一個人所有的信心。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援!
今天日萬,已更3000/10000,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