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表達對軍隊的支援,阿瑟將遠征軍的指揮權交給了遠征軍總司令,澳大拉西亞方面只負責遠征軍的後勤供給。
這也代表著,遠征軍總司令的權力非常大,甚至能自行決定澳大拉西亞軍隊在戰爭中的角色。
雖然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但澳大拉西亞遠征軍總司令的角色,在戰爭中所能獲得的功勞也是最大的。
別的不說,等到戰爭勝利之後,歷任遠征軍總司令,只要在戰爭中沒犯太大的錯誤,都能被按照慣例,軍銜往上提一級。
如果在戰爭中立下不小的貢獻,甚至能夠進入國防部門,或者進入近衛師,參謀部等重要職位任職。
如果澳大拉西亞將來建立軍級別的軍隊,指揮官也將從這些立下功勳的人中優先考慮。
沒能成為遠征軍的總司令,第三師師長巴特羅·尤德羅格還是有些惋惜的。
突然想到自己的競爭者是近衛二師師長馬丁·魯斯,巴特羅·尤德羅格就有些想開了。
能夠成為澳大拉西亞為數不多的近衛師師長,馬丁·魯斯的能力自然不用多說。
按照澳大拉西亞軍隊的晉升慣例來看,下一任國防大臣除了國防部內部競爭之外,近衛師師長也是有力的競爭者。
而常規師的師長,哪怕立下再大的功勳,不可能直接成為國防大臣。
雖然常規師到近衛師到國防部的晉升並不是死板的,但誰也不能否認,澳大拉西亞常規師和近衛師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抵達法國之後,近衛二師和常規三師很快就被運送到前線,駐紮在第三師之前駐紮的地方。
第二天,法國總司令霞飛和英國遠征軍總司令弗倫奇爵士聯袂來訪,表達了對於澳大拉西亞遠征軍的重視。
在霞飛,弗倫奇和馬丁三人的笑談中,一場事關200多萬人,四個國家的大規模戰役被策劃,輕而易舉就決定了這200多萬人的生死。
三人所商談的話題,很可能導致西線戰場再次徒增數十萬傷亡。但沒辦法,為了戰爭的勝利,相較於這數十萬傷亡來說,取得更大的戰果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
西線戰場的具體進攻計劃分為三個方向,在北方,聯合比利時軍隊將德國軍隊驅逐出法國,依據比利時堅固的堡壘進行防禦。
中部,再次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儘可能威脅到德國的魯爾區,。
如果能攻佔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話,不僅能夠大幅度提高法國的作戰士氣,同樣也能讓德國的物資供應減少一大部分,還能威脅到德國的腹地。
對於南部方向,主要計劃為拉攏義大利,聯合義大利軍隊進行反攻,威脅奧匈帝國的西部,德國的南部。
再配合俄國在東線發起的大規模戰役,德奧兩國將應接不暇,疲於雙線作戰。
為了讓戰役取得成功,協約國可謂是底牌盡出。包括義大利在內的還沒有參戰的歐洲國家,全部都是協約國拉攏的物件。
如果說之前半年的戰爭是協約國和同盟國的戰爭,那麼從現在開始,這場戰爭將成為整個歐洲的大戰,波及到的不再只是英法俄澳德奧,而是包含義大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希臘,土耳其,比利時,黑山等在內的,多個國家的混合大戰。
1915年4月17日,羅馬尼亞對德國宣戰並且加入協約國。
1915年4月18日,希臘對德宣戰並且加入協約國。
黑山緊跟其後,在4月18日這天加入協約國。
之後是最難啃的義大利,在同意義大利獲得部分領土和大量利益之後,義大利於4月21日公開宣佈對德宣戰,加入協約國。
德國的反對措施很快到來,因為同盟國的戰爭已經陷入劣勢,因此加入同盟國的國家很少,整個歐洲也只有保加利亞和土耳其願意加入同盟國。
從1915年5月開始,這場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大戰,參戰國已經高達十多個國家,具體為:協約國(英,法,俄,澳,意,塞,希,羅,黑,比),同盟國(德,奧,土,保)。
3000字第三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