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普魯士戰役進行的同時,俄奧邊境也沒有閒著。在德國的催促下,奧匈帝國集結了三個集團軍,共計48個步兵師和11個騎兵師,準備向俄國發起進攻。
而俄國方面,也囤積了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八集團軍,企圖一戰而吞併整個加利西亞。
如果說東普魯士戰役是俄國在英法的壓力下,不得不發動的一場倉促的戰爭。
那麼俄奧邊境的遭遇戰,就能看出奧匈帝國和俄國在這場戰爭中的野心。
奧匈帝國想要擊敗俄國,順路南下成為巴爾幹地區唯一的列強國家,並且接管所有巴爾幹國家。
而俄國,自然想要吞併加利西亞這片肥沃的土地,同時縮小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勢力。
俄國和奧匈帝國在邊境地區投入的軍隊數量高達上百萬,準確的來說是接近兩百萬。
這也讓東線戰場計程車兵人數比之西線戰場絲毫不弱,如果單從雙方士兵規模來看,東線戰場或許還更多。
但實際上,這也只是虛假的繁榮而已。所有人都知道,奧匈帝國和俄國軍隊的戰鬥能力遠遠遜色於法國和德國,如果德國軍隊的主力在東線,俄國根本沒有還手的餘地。
2月1日,奧匈帝國第一集團軍和俄國第四集團軍在克拉西尼克地區遭遇,並且立即開始激烈的混戰。
但俄國軍隊的戰鬥能力相較於奧匈帝國軍隊來說遜色許多,經過一番激戰之後,俄國軍隊被成功打退。
但這場戰役遠遠不會停止。很快,俄國就組織了第三和第八集團軍,向利沃夫和加利奇方向實施進攻。
同時,第四和第五集團軍對於奧匈帝國軍隊的左翼實施迂迴包圍,切斷奧匈帝國軍隊向克拉科夫方向撤退的路線,儘可能將奧匈帝國軍隊的主力包圍。
真正的戰火在2月3日打響,俄國第三和第八集團軍很快就和奧匈帝國第三集團軍打了起來,第四集團軍成功拖延駐奧匈帝國第一集團軍,迫使奧匈帝國從塞爾維亞調來第二集團軍。
槍聲一直響到了2月7日下午,奧匈帝國第二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在付出了大量的傷亡之後,被迫向後撤退。
俄國軍隊也乘勝追擊,佔領了加利奇和利沃夫。
得益於尼古拉大公的親自指揮,俄國軍隊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逢敵必戰,逢戰必勝,很快就佔領了整個加利西亞地區。
這場持續了大半個月的戰役,也讓奧匈帝國軍隊付出了超過40萬人的傷亡,而俄國的傷亡人數僅有不到23萬。
這樣的戰果對於奧匈帝國和同盟國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俄國佔領加利西亞之後,對於德國的西里西亞和奧匈帝國的匈牙利都構成了威脅。
面對著這樣的險境,奧匈帝國無奈,只能向德國求援。
德國也不能不管腹地和盟友的危險,因此只能從西線調兵加強東線,暫時拖住俄國人的攻勢。
阿瑟看著從歐洲方面發過來的戰報,也不由得有些咋舌。
俄國軍隊能夠輕鬆戰勝奧匈帝國軍隊,這是阿瑟有些沒想到的。
畢竟俄國國內的體系太過腐朽,這個古老的敵國能夠爆發這樣強大的戰鬥力,也算是不容易了。
不過再想想,戰爭爆發之後澳大拉西亞多次運送到俄國國內的武器裝備,阿瑟突然就不奇怪了。
決定士兵戰鬥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士兵的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情況。
俄國軍隊前線的主力,目前已經大量裝備了產自澳大拉西亞的軍事武器,也無形中提高了俄國軍隊的戰鬥力。
但東線戰場的勝利對於俄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德國已經召集了大量的軍隊前往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