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這些城鎮邊上,就積累起一座又一座的屍體堆。這些屍體堆為後來者提供了很好的掩護,同時,也有大量的屍體繼續積累在上面。
堅強的法國人很快明白了,單靠英勇頑抗的精神是完全抵擋不住德國人的大炮的,雖然法國軍隊在數量上整體佔優,但面對士兵的單體戰鬥能力和軍裝方面的優勢,法國軍隊還是失敗的很快。
在丟失了大量的屍體和武器彈藥之後,法國軍隊匆匆撤離,在邊境地區徒留一地狼藉。
戰爭打到這份上,朗雷扎克將軍已經意識到了在中部地區部署主力並不是正確的選擇。
朗雷扎克將軍嘗試著建議總司令霞飛,將中部的法軍主力調集到北部和比利時的邊境,來防備德軍隨時有可能從比利時南下,威脅巴黎地區。
但此時的霞飛自然不可能同意朗雷扎克的意見,朗雷扎克將軍無奈,選擇自作主張,將精銳後移,準備隨時調轉大軍北上迎敵。
好在,霞飛的命令改變的也很及時。
在朗雷扎克將軍後撤軍隊的第二天,霞飛就傳來命令,讓朗雷扎克的第五集團軍全力北上,駐紮在和比利時的北部邊境。
第五集團軍士兵人數超過40萬人,在朗雷扎克的率領之下,三天時間急行軍120公里,終於抵達了法國和比利時的邊境。
而此時,德國皮洛夫將軍所率領的第二集團軍也在沙勒羅瓦附近強度桑布林河,以三個軍的兵力靠近法國邊境,最終和朗雷扎克的第五集團軍展開激戰。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第五集團軍所裝備的火炮是M189775毫米火炮,也就是著名的法國小姐。
而德國軍隊所裝備的火炮,是德國和澳大拉西亞共同研製的GA190275毫米火炮。
這門火炮是根據法國小姐所改進的,射速相較於法國小姐有所提高,能夠達到每分鐘20發炮彈。
這也導致雙方的火炮轟炸十分誇張,軍隊的進攻從白天打到黑夜,從黑夜打到白天。
而火炮的轟炸也一刻沒有停止,頗有一番你耗不光我的後勤補給,我就耗光你的後勤補給一樣。
得益於法國軍隊悍不畏死的精神,在遭遇戰開始,朗雷扎克將軍將德國軍隊打退了十多公里。
雙方之間的火炮,更是將沙勒羅瓦和邊境地區,轟炸的樓房倒塌,管道炸裂,工事損毀。
因為雙方的火炮發射速度都很快,這導致雙方軍隊消耗炮彈的速度也十分誇張。
在兩軍高強度的轟炸下,德軍和法軍平均每天至少要消耗二十萬發炮彈,對於雙方的後勤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
隨著德國的進攻日加犀利,加上德國的援軍紛紛到來,比利時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被德國人佔領,法國邊境地區也有些吃不消。
早在戰爭一開始,法國人就向澳大拉西亞和英國請求了援助。
很快,英國遠征軍就抵達了蒙斯附近,和法國第五集團軍共同抵禦北面的德國軍團。
而澳大拉西亞方面,阿瑟也表示會堅定地履行承諾,並且在三個月內至少向歐洲派遣15萬作戰軍隊。
為了支援死傷慘重的盟友法國,阿瑟決定儘快向法國派遣遠征軍。
事實上,佔領德國的太平洋殖民地之後,澳大拉西亞的軍隊就陷入了無事可做的狀態。
因為身處遙遠的大洋洲,澳大拉西亞的戰事實在不多,敵人大多數也只是像葡萄牙和荷蘭這樣的弱小國家。
而這場一戰,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就是最好的練兵機會。
不僅能夠鍛鍊士兵的作戰實力,還能夠鍛鍊中高層指揮官的指揮能力,實現士兵和軍官齊頭並驅,共同進步。
縱使澳大拉西亞軍隊的表面戰鬥能力已經不弱,但沒有經歷多次戰爭的軍隊,仍然不能稱作一支精銳的軍隊。
只有讓士兵和指揮官經歷多次戰爭,共同進步,才能臨危不懼,更好的提升軍隊的作戰能力。
除了那30萬人的殖民地軍隊之外,這次率先派遣到歐洲的主力部隊,阿瑟選擇了澳大拉西亞比較精銳的第四師。
第四師是常規部隊中組建最晚的軍隊,目前訓練也有好幾年的時間,也該讓這支軍隊真正的見見血,才能更好的成長。
至於更加精銳的123師和近衛師,他們前往歐洲的作戰任務則被排在了後面。
畢竟澳大拉西亞國內也需要鎮守,再加上殖民地的問題,在國內留有數量充足的作戰部隊還是很有必要的。
畢竟,30萬殖民地軍隊全部派遣到歐洲之後,澳大拉西亞的軍隊也就只剩下十多萬人了。
這些軍隊要守備包括殖民地在內的整個澳大拉西亞,實際上的任務還是非常重的。
32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