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想要實現太平洋戰略,在太平洋方面擴張,就必須得面對佔據了大半個太平洋的澳大拉西亞。
而澳大拉西亞想要維護自己太平洋霸權的地位,也就不得不直接和美國作對,和美國成為敵人。
這麼看來,阿瑟反而明白了英法為何如此急於脫手殖民地的原因。
與其留著幾塊沒什麼用的小島,不如全部轉交給澳大拉西亞,能讓澳大拉西亞直接成為對抗美國的橋頭堡。
這樣一來,哪怕將來協約國的聯盟破裂,澳大拉西亞也不得不獨自面對美國。
只要澳大拉西亞想在太平洋地區維護自己的霸權,澳美交惡甚至成為敵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是英法的陽謀,但事到如今,阿瑟也不得不硬著頭皮走進去。
澳大拉西亞已經成功接收英法在太平洋地區廣泛的殖民地,阿瑟也不可能將這些地區吐出來。
好在目前協約國四大列強的聯盟仍然穩固,美國的軍事實力暫時也不是太強,澳大拉西亞完全有能力應對。
為了更好的統治新接收的廣袤群島,結合了內閣的意見,阿瑟將除斐濟,索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以外的所有新接收殖民地,大致分為兩部分。
以德屬新幾內亞和德屬薩摩耶為分界線,以北為澳屬西太平洋領地,首府為吉爾伯特和艾利斯群島地區的塔拉瓦。
分界線以南,成立澳屬南太平洋領地,首府為波利尼西亞地區的帕皮提。
自此,澳大拉西亞目前的政治結構也已經確定。
八個州,五個殖民地,四個領地,組成了完整而統一的澳大拉西亞王國。
殖民地和領地的總督直接由阿瑟任命,這對於阿瑟來說也是一個好訊息。
相較於由州議院選舉出的州長,由阿瑟直接任命的殖民地和領地總督的忠誠度顯然更加可靠。
當然,雖然最高負責人同樣都由阿瑟直接任命,但殖民地和領地之間也有著許多差異。
殖民地屬於國家,但君主有官員的任命權,管轄權和調動軍隊的權利。
但領地在法理上直接屬於君主,可以完全不受政府的管控,只向阿瑟負責。
當然,作為王國首都的所在地,首都領地的地位就比較特殊。首都領地介於領地和直屬州之間,主要官員由阿瑟直接任命,但也要接受內閣政府的管控。
除了在行政區劃上對於這些殖民地進行劃分之外,在國防軍事方面,阿瑟經過和國防部部長勞爾的交談,確定了澳大拉西亞國內的國防部署。
澳大拉西亞國內的國防部署,大約可以分為四個區域。以澳大拉西亞核心本土為主的澳大利亞地區,成立澳大利亞戰區,總駐地悉尼。
紐西蘭為紐西蘭戰區,總駐地惠靈頓。皇家領地,澳屬帝汶,澳屬新幾內亞成立東南亞戰區,總駐地莫爾茲比港。
後由各大太平洋殖民地,群島組成的太平洋戰區,駐地為斐濟的蘇瓦。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戰區,主要目的就是守備國土,維護國內的治安即可。
而東南亞戰區和太平洋戰區的作用,都是為了防備澳大拉西亞北部的島國和太平洋彼岸的美國。
等到澳大拉西亞的海權規模逐漸發展起來,海軍也會被拆散到這四個軍區,成立相應的分艦隊。
當然,像紐西蘭這樣的戰區,駐軍和艦隊駐紮都會相應的少一點。
畢竟只要外圍的群島能夠守住,紐西蘭就基本沒有什麼風險。
而澳大利亞戰區畢竟位於印度洋東岸,再加上是國家的核心區域,陸軍和海軍的駐紮是少不了的。
更何況,澳大利亞廣闊的土地面積,代表了這片地區的駐軍肯定不會少。
而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區,則是大拉西亞軍事部署的重要環節。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兩個戰區會重點部署空軍和海軍,以及建成海岸防衛體系。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援!
今天日萬,已更3000/10000,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