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政府也不需要出售礦產資源來換取資金,因此澳大拉西亞的煤炭產量一直穩定在一個夠用的水平。
如果按照澳大拉西亞國內各類煤炭的總儲量來算的話,按照目前的開採速度來說,足夠澳大拉西亞細亞國內開採幾千年了。
不過,伴隨著國內人口和各項建設經濟的發展,煤炭的需求也勢必會越來越高。
不過按照澳大拉西亞的煤炭儲量來算,基本上在數百上千年內是用不完的。
除了最基礎的煤炭產量和鋼鐵產量之外,因為利奧諾拉工業基地一二期的建設,再加上對於各種工業的大肆鼓勵,阿瑟相信,目前,澳大拉西亞的工業已經追平甚至趕超義大利,至少在工業和經濟水平,澳大拉西亞已經有了列強的實力。
從目前世界各國所佔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就能夠看出,目前列強國家對於世界的影響力。
世界各國所佔世界工業比重排行如下:
美國佔比31.8%
德國佔比14.8%
英國佔比13.6%
俄國佔比8%
法國佔比6%
奧匈帝國佔比4.4%
澳大拉西亞佔比3.7%
義大利佔比2.2%
島國佔比1%
以上這九個國家,他們的工業生產佔據世界工業生產比重的85.5%,剩下的14.5%被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所瓜分。
其實對比所有排行榜單,能夠明顯的發現,除了德意志帝國之外,同盟國的其他國家和協約國的三大國家都有著明顯的差距。
雖然德國已經在工業和經濟方面向英國進行追趕,但比較棘手的問題是,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的工業經濟加起來,也不是法國的對手。
在人口規模,工業規模和經濟底蘊方面,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實力差距並不小。
如果不是德國的陸軍實力太過強大,恐怕歷史上的一戰很快就會結束。
伴隨著歐洲各大列強在陸軍和海軍方面的擴張,目前歐洲各國的陸海軍總數,相較於數年前都已經增長了許多。
目前世界主要國家陸軍總人數排行:
俄國146.8萬
法國96.7萬
德國94.4萬
奧匈帝國72.6萬
英國64萬
義大利60萬
奧斯曼帝國45萬
島國37萬
澳大拉西亞22.2萬
羅馬尼亞20萬
美國16.4萬
俄國憑藉著充足的人口,理所當然的取得了列強國家陸軍規模最多的地位。
只不過,俄國士兵訓練普遍不足,許多士兵的裝備也很落後,綜合戰鬥力並不強。
而目前列強國家中士兵數量墊底的美國,其實對於陸軍一直都不太重視。
憑藉著自身優越的地理環境,只要美國的海軍擁有足夠的規模,就可以保障美國國土的安全。
這一點特別是美國北部的加拿大領地和南部的墨西哥實力都已經衰弱之後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