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列強國家單獨列出來計算人口,那麼同盟國的總人口為6541萬+5200萬+3500萬等於1.5241億人。
而協約國的總人口為1.65億+4410萬+3970萬等於2.488億人。
1.5241億對比2.488億,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人口差距將近整整一億人。
雖然這一億人中大部分都是俄國人,但別忘了,英法還有廣泛的殖民地。
如果算上包含印度和非洲殖民地的話,協約國的人口還要增加好幾億,要遠遠領先同盟國的人口。
從人口的巨大差距,其實就能明白,目前同盟國和協約國的戰鬥力還是有所差距的。
如果再算上義大利這個極不穩定的因素,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差距會更大。
如果不是德意志陸軍的實力太過強大,恐怕歐洲局勢根本不可能是目前這樣。
人口的巨大差距,這也代表著協約國一方有著更大的戰爭潛力。
如果戰爭是那種只持續數個月不到一年的戰爭,或許雙方之間的戰爭潛力還不會那麼巨大。
但如果戰爭持續數年的時間,德國就算在戰爭中損失不大,也會被英,法,俄三國聯合拖死在歐洲戰場。
整個1912年,澳大拉西亞的國民生產總值(GNP)高達14.3億美元,經濟相較於上一年來說增長幅度很快。
目前澳大拉西亞的經濟狀況,哪怕放眼全世界也能位居前十。
當然,這樣的經濟水平相較於英,德,美這樣的列強來說連零頭都不如,但對比像義大利和島國這樣的末等列強,已經有了趕超的希望。
整個1912年,世界各大國本土的國民生產總值分別為:
第一名,美國,391.40億美元。
第二名,德國,124.77億美元。
第三名,英國,117.85億美元。
第四名,法國,95.22億美元。
第五名,俄國,84.38億美元。
第六名,義大利,40.65億美元。
第七名,北洋,36.52億美元。
第八名,島國,25億美元。
第九名,奧匈帝國,20.42億美元。
相比較奧匈帝國,島國這樣的國家來說,澳大拉西亞已經有了趕超的希望。
但其實也不然,資料並不能體現澳大拉西亞目前的經濟狀況。
實際上,澳大拉西亞的國民生產總值之所以高達14.3億美元,主要是王室財團的各大企業就貢獻了相當一部分。
特別是像本茨汽車廠這樣,暢銷全世界的汽車廠商,每年帶給澳大拉西亞經濟總量的貢獻和稅收的貢獻,要比數字所能體現出來的更加巨大。
如果沒有王室財團各大企業的貢獻,恐怕澳大拉西亞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只能勉強突破十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