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和飛艇環球航行的熱度逐漸下降之後,歐洲目前正在進行的巴爾幹戰爭,以及巴爾幹諸國的和談,再次成為了歐洲各國議論的焦點。
其實這也正常。龐大的歐洲已經數十年沒有爆發過大型戰爭,像這種由多個歐洲國家參與,雙方總動員計程車兵高達百萬人的戰爭,已經足夠進入歐洲人的視線,被人津津樂道了。
巴爾幹諸國和土耳其之間的和談選在了倫敦,這是大英帝國的首都,由大英帝國作為這場和談的見證者,自然更能夠得到其他國家的信賴和認可。
此時的倫敦人潮擁擠,富人們乘坐著各式各樣的汽車,來往在倫敦四通八達的道路之上。
貴婦們或三三兩兩,手捧著一杯名字叫做可樂的飲料,時不時用吸管呡上幾口,和身邊的朋友說笑。
這樣一副繁榮昌盛的樣子,不愧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的首都,目前世界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對於所有倫敦人甚至英國人和歐洲人來說,正在進行的巴爾幹戰爭,似乎只是一場存在於歷史和民間故事的戰爭。
騎士們身穿華麗的鎧甲,似乎只需要一個衝鋒,就能將敵人殺的屁滾尿流,四散潰逃。
這些已經被時間沖刷了記憶的歐洲老爺們絲毫不知道,戰爭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殘忍的,戰爭對於任何生命來說,都是無情的收割機器。
巴爾幹戰爭從開戰到現在,雙方的傷亡加起來已經超過了數萬。單純死亡計程車兵,就已經足足數萬人。
如果不是這場和談的地點選在倫敦,或許這樣殘酷的戰爭和倫敦沒有絲毫瓜葛。
但就算這樣的和談地點在倫敦,也仍然不影響歐洲老爺們的生活。
雖然倫敦和談已經持續了大半個月的時間,但進展約等於零。
和談每有一點點進展,都會被列強施加自己的影響,從而讓進展覆滅。
原因也很簡單,雖然巴爾幹戰爭看似是巴爾幹諸國不滿奧斯曼土耳其在巴爾幹地區的壓迫政策,但實際上仍然是以奧俄為首的列強在巴爾幹地區的政治博弈。
列強的參與讓這片土地變得極為混亂,也讓這場和談的進展向著讓人有些看不懂的方向而去。
比較直白的來說,和談了大半個月的時間,雙方唯一達成的共識,就是奧斯曼土耳其承認在這次戰爭中戰敗。
其他的進展絲毫沒有,這大半個月的和談,不如說是各國代表在倫敦享受生活罷了。
對於這場和談最焦急的,應該就是巴爾幹諸國了。
土耳其倒是不怎麼心急,畢竟和談時間拖的越久,土耳其國內也就更能積蓄力量,說不定還能伺機再來一場反攻,奪回被侵佔的土地。
但對於巴爾幹諸國來說,國內的總動員對於國家來說是一種負擔,總動員持續一天,對國家的經濟和工業造成的損失都是不可估量的。
能夠越早一天達成和談,不能夠越早的解散預備役,讓這些人恢復到之前的生產生活之中。
況且,巴爾幹諸國都有大量的新佔土地,需要制定新的政策進行佔領和消化。
如果再這樣一直拖著,難免不會有土耳其的極端主義者,對國內的局勢造成影響。
這些已經佔領的到嘴的肥肉,自然是越早吃進肚子裡,越讓人放心。
但偏偏目前列強的爭吵十分激烈,大體可以分為支援奧斯曼土耳其的德奧兩國和支援巴爾幹聯盟的俄國。
巴爾幹聯盟關於分贓問題又有不小的爭議,這些種種激烈的矛盾,導致目前的和談似乎沒有達成共識的希望。
除了直接下場的德奧俄三國之外,英法對於這次和談持以中立態度。
對於英法來說,只要君士坦丁堡的局勢穩定,那麼和談發展到怎樣的局勢都能夠接受。
但如果君士坦丁堡有落在俄國手中的風險,那麼英法也不介意直接參與,動用各種手段干涉這次和談。
距離巴爾幹戰爭比較近的義大利,雖然沒有干涉和參與這次和團的打算,但義大利也在巴爾幹戰爭期間,侵佔了位於愛琴海的多德卡尼斯群島。
值得一提的是,義大利藉著巴爾幹諸國向土耳其宣戰的時機,趁著土耳其疲於應對的功夫,在戰場上獲得了一次較大的勝利,成功的逼迫土耳其政府簽訂了洛桑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