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1912年的第一件大事,那肯定就是大英帝國在軍艦建造方面的妥協了。
雖然海軍方案的修改並未大張旗鼓,但大英帝國某些造船廠突然取消計劃,還是仍然吸引了英國和歐洲各地的媒體,特別是德國人的注意。
本來大家都以為是英國人要憋大招了,沒想到連著等了好久,這些取消造船任務的造船廠沒有任何訊息,這也讓所有人不得不相信一個事實,那就是大英帝國居然在軍艦方面妥協了。
對於德意志帝國來說,這恐怕是20世紀第二個十年最好的訊息。
如果真按照英國人之前瘋狂的建造計劃,那公海艦隊永遠都不可能是皇家艦隊的對手。
而且,德國也有陸軍方面的潛質,不可能將全部的國防預算用來建造海軍。
德國人也不可能傻到自廢武功,明明作為世界第一的陸軍強國,卻放棄在陸軍方面的擴張。
德國媒體大肆宣揚英國的退縮是對德國軍事實力不斷擴張的畏懼和無能,並且驕傲的宣佈,德意志帝國即將迎來又一次偉大的勝利。
正當歐洲因為英國的退縮風雲突變時,在歐洲一個區域,一場戰爭也在悄然被策劃著。
巴爾幹地區位置特殊,這裡不僅存在著俄國的利益,也存在著奧匈帝國的利益。
甚至義大利,英國,德國等列強在這片地區也有著不小的利益。
巴爾幹半島地處歐洲,亞洲,非洲三大洲的交界處,是歐洲通往中東和近東的必經之路,擁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
而位於歐洲和亞洲交界處的君士坦丁堡,更是控制著黑海和地中海的交界,也決定著俄國的黑海艦隊能否前往地中海,最終進入大洋。
再加上巴爾幹半島內部戰略資源十分豐富,也自然被各大列強競相爭奪。
這片面積不大的半島,還擁有數量眾多的民族。這些民族之間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並且互有衝突。
巴爾幹半島幾乎成了世界大戰之前各種矛盾的集結點,不僅有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德奧俄矛盾,英德矛盾,奧意矛盾,英俄矛盾,也擁有民族之間的矛盾,即巴爾幹各民族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以及沙俄帝國之間的矛盾。
除此之外,巴爾幹各國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導致巴爾幹局勢相當不穩定的重要原因,這些種種矛盾交叉重疊,錯綜複雜,讓這片地區成為歐洲著名的火藥桶。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與義大利王國之間的戰爭中表現得十分不堪,也讓巴爾幹同盟加速形成並且為戰爭進行著準備。
雖然參與巴爾幹同盟的各國目的並不一致,但他們卻有著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奴役這片地區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巴爾幹同盟的成員國由塞爾維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希臘王國,黑山王國組成。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組成的同盟,是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之間的同盟條約。
根據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簽訂的同盟條約,約定兩國有任何一方遭遇一國或數國侵犯,另一方有責任全力給予支援。
並且雙方還對發動對土耳其戰爭的時機和瓜分土耳其的問題做了安排,約定採取戰爭時應首先通知俄國,兩國之間發生爭端,也應將問題提交到俄國進行仲裁。
從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之間建立的同盟條約就能夠看出,俄國試圖建立對斯拉夫國家的霸權,成為巴爾幹地區所有問題的仲裁者。
用這樣的方式來掌控君士坦丁堡,掌控這個唯一能夠讓黑海艦隊前往地中海的海峽。
法國總理彭加勒第一次得知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之間的條約時,也不由得大聲驚呼:“這完全就是一個為戰爭準備的條約!”
此後,他也曾經在筆記中這樣評論這份條約:“這份條約不僅蘊藏著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戰的種子,同樣也暗藏著對奧匈帝國作戰的種子。他進一步建立了俄國對於斯拉夫國家的霸權,因為按照這份條約的規定,俄國將成為這片地區所有問題的仲裁者。”
巴爾幹同盟成立自現在,已經過去了六個多月的時間。在這六個多月的時間裡,巴爾幹同盟諸國進行了大肆擴軍,其目的已經不言而喻。
1912年2月,保加利亞向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發出通牒,要求土耳其允許馬其頓地區自治。
此時的土耳其因為和義大利的戰爭的原因,國內早已經疲憊不堪,但又不肯退讓,因此決定對保加利亞的通碟不予理會,儘可能拖延時間。
巴爾幹地區發生的狀況,很快引起了歐洲各大列強的關注和警覺。
因為這片地區的重要性實在太高,歐洲各國都不願意在這片地區失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