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進入了1911年的年末,全世界的人們也終於鬆了一口氣,總算是度過了一個危機四伏,衝突頻發的災難年。
整個1911年發生的事情,對於所有歐洲民眾來說基本都不是什麼好訊息。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讓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成為了實質,英國和德國之間的矛盾加深,進一步促成了更加激進的海軍軍備競賽。
並且更重要的是,這個海軍軍備競賽所有歐洲列強國家全部參與,這也代表著這些列強國家已經有了明確的認知,那就是戰爭已經不遠了,他們在為戰爭做著準備。
除此之外,歐洲各大列強國家也在加緊擴張著陸軍的規模。從義大利奧匈帝國的擴軍30萬,再到法國,俄國和德國的擴軍50萬,無一不證明目前歐洲所面臨的狀況十分嚴峻,戰爭似乎一觸即發。
這些列強國家瘋狂擴張陸海軍的行動,也讓他們的軍事企業迎來了爆發一般的增長。
一個最淺顯的例子,德國著名軍工企業克虜伯工廠,1873年僅僅只有9000人的員工規模,在1902年就發展到了4.3萬人。截止目前1911年年底,克虜伯工廠的員工數量已經達到了7萬人。
英國的軍工業也十分龐大,從事軍工行業的人員達到了十萬多人。
英國的軍工業有兩大特點,一是優先發展軍艦和商船製造業,這也符合了英國海軍為重的特點。
二就是私營軍工廠佔有重要地位,這一點並不相同於澳大拉西亞的王室軍工廠。
澳大拉西亞的軍工廠中,王室的皇家軍工廠,佔據澳大拉西亞所有軍工廠市場的百分之八十七,僅有一些軍工廠不願意生產的小份額武器,才會被一些私營軍工作坊生產。
除此之外,法國,俄國和奧匈帝國的軍火工業也十分龐大,這些列強國家軍備和士兵數量,也正得益於十分龐大的軍工行業。
這一點從澳大拉西亞也能夠看出。澳大拉西亞目前所有軍工行業從業者,加起來也足有1.5萬人。
如果再算上隱藏在暗處的航空研究室和農用機械廠,軍工行業從業者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兩萬。
相比於常備軍隊擴張的數量,歐洲各大列強國家所帶來的後備兵數量更加誇張。
除了大英帝國之外,歐洲列強擴軍的重點其實是陸軍。
這也導致截止目前,歐洲各大列強的軍備和士兵數量十分誇張。
目前歐洲所有列強國家中,士兵數量最多的是俄國,擁有常規軍隊110萬,預備役565萬人。
排名第二多的是法國,擁有71萬的常備部隊和500萬的預備役部隊。
緊跟其後的是德國,擁有70萬的常備部隊和490萬的預備役部隊。
奧匈帝國擁有40萬常備部隊和300萬預備部隊,義大利擁有38萬常備部隊和180萬預備役部隊,大英帝國擁有25萬常備部隊和120萬預備役部隊。
雖然目前歐洲各大國家早已經宣佈了擴軍,但擴軍的進度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