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德兩國擁有別的想法也不是不可能。
萬一德國選擇了強硬,不就代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要來了嗎?
當然,哪怕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沒有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提前為其做好準備也是有必要的。
這次危機讓歐洲三大列強,英國,德國和法國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忙於這次爭奪中,也導致許多別有野心的國家利用這次危機拓展自己的利益。
比如,在危機期間爆發的意土戰爭,巴爾幹戰爭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次戰爭的一方主人公,是一樣的,都是已經腐朽不堪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一戰的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說起來也和巴爾幹戰爭有關。
巴爾幹戰爭準確來說是巴爾幹幾個國家和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其中就有薩拉熱窩的主角塞爾維亞。
兩次巴爾幹戰爭之後,巴爾幹國家成立為了兩個陣營,互相對立。
一方為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和門第內哥羅,背後站著協約國集團。
另一方為保加利亞和土耳其,背後站著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集團。
從這也能看出大國對於小國之間的控制和影響,巴爾幹地區因為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影響,也跟著劃分為了兩派。
既然分為了兩大派系,彼此之間爆發矛盾就是不可避免的。
作為巴爾幹國家之一的塞爾維亞,自然也有一番雄心。塞爾維亞妄想統一巴爾幹建立大塞爾維亞人的南斯拉夫國家。
這一野心自然和奧匈帝國的戰略利益衝突。奧匈帝國在兩年前兼併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居民大多是塞爾維亞人,和塞爾維亞接壤。
因為彼此國境衝突的原因,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結仇,但小國終究抗爭不過大國。
因此,塞爾維亞一些民族主義的青年軍官,組成了一個名為不統一毋寧死的黑手黨。
而這個由塞爾維亞軍官組成的黑手黨,正是將來給刺殺斐迪南大公的刺客提供武器的組織。
只能說歐洲各個國家之間的衝突是有關聯的。因為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讓讓義大利發動了意土戰爭。
正因為意土戰爭讓土耳其疲於應對,巴爾幹各國家組成聯盟,發動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之後又因為戰爭分配不均以及背後國家勢力的對立,導致巴爾幹國家分裂成了兩派。
再加上塞爾維亞在兩次戰爭中的國土擴張,讓塞爾維亞誕生了建立大塞爾維亞南斯拉夫國的想法。
這種想法和奧匈帝國產生了衝突,也讓部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的青年軍官對奧匈帝國產生了仇恨,特別是像斐迪南大公這樣的,反對大塞維亞主義,敵視塞爾維亞的奧匈重要人員。
32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援!
今天日萬,已更7400/10000,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