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月13日,,阿瑟在悉尼宮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生日宴會,同時也宣告著自己的年齡來到了26歲。
來到澳大利亞彷彿只是昨天,不曾想一轉眼已經過去了八年的時間。
對於時間的流逝阿瑟無可奈何,只能將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國家的發展上,用自己的畢生來創造一個強大的國家,至少也不算白來一回。
這幾天所有官員的祝賀絡繹不絕,如果不是阿瑟的宴會規格太高,恐怕想參加的人擠破頭顱都要想辦法加入。
至少在澳大拉西亞,王室是最耀眼的存在,是澳大拉西亞權力最大,身份最尊貴,資產最龐大的家族。
1月7日,阿瑟在悉尼宮接見了統一黨負責人格蘭特·威爾遜,並且詢問了統一黨目前的規模和計劃。
格蘭特·威爾遜也是熟人了,是阿瑟第一次以政治目的前往紐西蘭時認識的人,而格蘭特當時的職務是紐西蘭聯盟黨負責人。
目前澳大拉西亞的政黨經歷了多年的時間,早已不再是澳大利亞之前的七大黨派。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融合之後,兩個地區之間的黨派也經歷了大大小小的融合。
澳大利亞工黨和紐西蘭工黨融合的非常順利,也是黨派融合中最迅速,並且沒有任何反對聲音的政黨。
融合之後的黨派被稱為新工黨,政黨的綱領是聯合工會,團結工人,努力建設美好澳大拉西亞。
說起來,工黨的綱領也算是一波三折,最開始的促進澳大利亞建成統一聯邦的綱領被阿瑟實現,緊接著,保障工人階級利益的綱領也被阿瑟實現,這也是限制新工黨發展的重要原因。
畢竟你所要做的早已經被阿瑟所實現,這不就變相代表著這個政黨沒有什麼實際作用嗎?
另一個經歷大融合的政黨,是目前新成立的統一黨。
統一黨是由原本澳大利亞獨立黨,奮進黨和紐西蘭聯盟黨融合而來,也是成立澳大拉西亞之後,黨派融合最多的政黨。
正因為結合了三個政黨的原因,統一黨目前是澳大拉西亞最大的政黨,並且格蘭特·威爾遜成功的坐到了負責人的位置,還成為了眾議院的議員。
統一黨的黨派綱領結合了三個政黨的特點,顯得有些特立獨行。
黨派綱領總結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維護澳大拉西亞的統一,維護澳大拉西亞王國和王室。
因此,統一黨也可以看作是保皇黨,也是目前和王室走的最近的政黨。
也得益於這樣的關係,格蘭特·威爾遜才有被阿瑟接見的資格,畢竟政黨全部受制於皇家議會和選舉委員會,在澳大拉西亞是翻不出什麼風浪來的。
除了新工黨和統一黨之外,澳大拉西亞目前的政黨還有三個,分別是兩個比較勢均力敵的黨派國家黨和民主黨,還有就是主要傾向於農村和低收入人口的鄉村黨。
政黨之間也基本上存在優勝劣汰的關係,畢竟澳大拉西亞的政壇也就這麼大,能夠拉攏的議員和人口也就這麼多。
如果不能取得太高的支援,政黨遲早會因為缺少資金或者種種原因而解散。
目前澳大拉西亞的五個政黨之中,基本也可以將其分為代表工人階級的新工黨,民主主義的民主黨,中立主義的國家黨和鄉村黨,立場於王室的統一黨。
雖然看起來似乎四足鼎立,但實際上政黨的爭鬥基本都在阿瑟的掌控之中,這就像阿瑟給他們畫了一個棋盤一樣,棋盤的大小由阿瑟來定,政黨是註定跳不出去的。
這些政黨也是阿瑟給予澳大拉西亞最大的民主。在不損害阿瑟的利益的前提下,澳大拉西亞的人們完全可以做到選舉自己心儀的議員,然後再讓自己支援的議員來選舉新的政府。
這條規則不僅適用於國家層面,同樣也適用於各州和領地。
畢竟對於阿瑟來說,哪怕是內閣部長和首相,也只相當於給自己打工的。
只要能夠完成自己部署的計劃和任務,那麼具體職位的人選對於阿瑟來說並不重要。
悉尼宮的一個小型宴會廳,阿瑟再次見到了格蘭特·威爾遜議員。
和幾年前相比,格蘭特·威爾遜明顯更加成熟和謙遜,見到阿瑟之後將自己的態度也放得很低,滿臉謙卑和尊敬,問候到:“陛下!”
此時的阿瑟身份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從小小的澳大利亞公爵已經變成了澳大拉西亞的國王。
雖然看起來只是一個等級的差距,但在歐洲的貴族體系當中,公爵和國王的差距非常大,在歐洲王室的影響力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語。
身為國王的阿瑟,在貴族中可以說是走到了頂點。哪怕是愛德華國王和威廉二世,在身份上和阿瑟其實也是一樣的。
只不過兩人所在國家的實力十分強大,這也讓愛德華的印度皇帝頭銜和威廉二世的德意志皇帝頭銜備受承認。
如果澳大拉西亞有一天能夠發展到現在大英帝國的實力,那麼阿瑟擁有一個帝國頭銜也不會太遭反對。
畢竟在現在的國際地位,拳頭遠遠大於法理,自身和所在國家的實力才是硬道理。
“好久不見,格蘭特議員。”阿瑟點了點頭,帶著丁點笑意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