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共和黨的宣告在葡萄牙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也迅速傳遍了大半個歐洲,成了近段時間內歐洲民眾熱議的話題之一。
當然,這對澳大拉西亞來說也是有好處的,至少能夠迅速的擺脫刺殺葡萄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的嫌疑,還能夠迅速的獲得來自歐洲民眾的更多好感。
畢竟澳大拉西亞和葡萄牙可是交戰,葡萄牙民眾已經開始反對卡洛斯一世的統治,甚至還對敵國澳大拉西亞抱有好感。
在卡洛斯一世的襯托之下,澳大拉西亞和阿瑟儼然成了最正義的一方。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卡洛斯一世為了維護自己的專制統治,借用這次和澳大拉西亞的漁民衝突,為自己樹立愛護子民,不畏強敵的形象。
但他卻忽略了葡萄牙國內真正的民意,繼續堅持戰爭對於葡萄牙來說沒有任何好處,有的也只是維護卡洛斯一世樹立的形象。
再加上葡萄牙政府逐漸有了得罪英德俄三國的趨勢,目前,英國和德國與葡萄牙之間的貿易已經逐漸減少,這讓許多葡萄牙的工廠和私人都遭受了重大的利益損失。
這樣一來,葡萄牙人反而對卡洛斯一時更加失望。畢竟當時漁民衝突澳大拉西亞有著完整的證據和照片,澳大拉西亞的漁民也確實受了重傷,並且所獲得的魚獲和財產還遭受了搶奪。
而葡萄牙政府對於漁民衝突事件的宣告就十分含糊,甚至沒有任何證據,僅僅只是靠漁民的一面之詞。
如果眼下政府還繼續得罪英德兩國的話,恐怕葡萄牙在歐洲真的沒有任何地位了。
英德兩國目前分別代表著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強大集團,英國和法國有著協約關係,法國又和俄國有著協約關係。
而德國和義大利以及奧匈帝國有著同盟關係,這也代表著英國和德國就關聯著歐洲所有的列強國家。
葡萄牙一下子把歐洲所有列強國家得罪了,這真的不是在廁所打燈籠嗎?
得益於葡萄牙在卡洛斯一世上位之前就已經實行了數十年的立憲君主制,葡萄牙擁有許多黨派和共和,民主支持者。
這些人所支援的理念和專制君主制背道而馳,自然也處於卡洛斯一世的高壓打擊範圍之內。
這次卡洛斯一世的謀劃失敗,對於共和黨和支援民主的黨派來說是個好機會,也是他們冒著被政府清繳的風險,都要站出來的原因。
這份報紙在葡萄牙的影響並不止這些,如果這時候就有詳細的民調機構的話,就能夠得出一份令人驚訝的結論,葡萄牙王國政府的民間支援率在短時間內經歷了暴跌,目前甚至已經不足四成。
這看起來有些誇張,但想到葡萄牙王國哪怕在歷史上,也僅僅只堅持了兩年多就煙消雲散之後,也就能夠逐漸理解了。
卡洛斯一世在葡萄牙建立了高壓壓迫體系和專制統治,但並未給葡萄牙人帶來太多的好處。
這樣一個只貪圖自己權利,只在乎自己地位的君主,最終被人反對也就不奇怪了。
雖然卡洛斯一世憑藉著之前堅定保護漁民的態度,獲得了一些來自葡萄牙平民的支援。
但經過這次事件以後,平民已經逐漸開始醒悟過來,這也是葡萄牙政府民間支援率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聽到手下關於全國範圍內爆發多次遊行的彙報,卡洛斯一世有些怒上心頭,但卻又無可奈何。
但這並非唯一一件壞訊息,經過了好幾個小時的搶救之後,接治路易斯王儲的醫院最終無能為力的宣佈路易斯王儲搶救無效。
這對於卡洛斯一世來說是另一重打擊,也讓之前看起來神采奕奕的卡洛斯一世一下子衰老了十幾歲。
等到卡洛斯一世再次來到政府大樓的時候,葡萄牙王國政府的高層們這才驚訝地發現,國王的頭髮已經斑白。
目前葡萄牙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來自和澳大拉西亞和談的外患和國內民主自由派的內憂讓政府忙的焦頭爛額。
為了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卡洛斯一世最終無奈的決定向澳大拉西亞妥協,集中全部精力來解決國內的憂患,保障王國政府和他自己的統治地位。
1907年10月18日,因意外暫停了五天時間的倫敦和談再次開啟。
這一次的葡萄牙大使赫伯持·西蒙明顯積極了很多,也正式承認了葡萄牙在這次戰爭中的失利地位。
見葡萄牙政府終於開始實相起來,英德俄三國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
最終經過長達數天的磋商,在英德俄三國代表的見證之下,澳大拉西亞代表戴維總管和葡萄牙王國代表赫伯持·西蒙面帶微笑的在倫敦簽訂了《澳大拉西亞和葡萄牙關於漁民衝突和戰爭事件的解決和約及賠償條款》,因為是在倫敦簽訂的原因,這份條約也被稱作澳葡《倫敦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