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和威廉二世的商談非常順利。當然,這次是德意志帝國有求於澳大利亞和阿瑟,因此阿瑟的絕大多數要求威廉二世都非常爽快的答應。
之後的幾天時間,威廉二世親自帶著阿瑟,參觀了德意志陸軍的日常訓練和海軍的演習,親自感受了一番德意志帝國強大的海陸軍之後,和威廉二世一起,北上前往沙俄帝國。
沙俄帝國是阿瑟歐洲之行的最後一站,也是這次阿瑟前往歐洲的主要目的之一。
不管德俄同盟有沒有希望實現,都能讓澳大利亞獲得充足的利益,穩賺不賠。
德意志帝國東部和沙俄帝國西部相鄰,但威廉二世和阿瑟還是選擇了乘坐軍艦前往沙俄帝國。
當然,這也和兩人的首要目的地有關。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關於德俄同盟的第一次會面地點選在了芬蘭灣的畢約克島,雖然正式會面是在軍艦上而不是島上,但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還是十分默契的講畢約克島選做了商談的會面地點。
經過長達三天的海上航行,1905年8月2日,威廉二世和阿瑟所乘坐的兩支艦隊抵達了畢約克島附近。
時間不久之後,尼古拉二世乘坐的波羅的海艦隊也姍姍來遲。
和第一次的商談不一樣,這一次因為有著澳大利亞的加入,眾人將商談的地點正式選擇在了畢約克島內。
三方的隨從和僕人共同努力之下,很快就搭建出一個臨時的商議地點。
因為氣氛並沒有那麼嚴肅的原因,因此這個臨時搭建小亭看起來更像是度假所用。
僕人們從各自的船隻中拿出各種食物和水果,以及早已經準備好的酒水。
關乎到歐洲將來的局勢的一場重要會談,就以這樣的方式展開。
威廉二世,尼古拉二世和阿瑟當中,威廉二世的年齡最大,也承擔著這次商談的發起人作用。
阿瑟因為年齡最小的緣故,這次的商談中,更多的是作為一個聆聽者,學習兩位君主的攀談技巧,同樣也是在接收著目前德俄談判的進度。
三人互相問好之後,談判就正式展開。
威廉二世先是重申了德意志帝國的態度,表示德意志帝國願意為沙俄帝國提供大量的貸款,並且支援沙俄帝國的遠東政策。
尼古拉二世聽得連連點頭,威廉二世所說的一些提議,也確實說到他的心坎。
沙俄帝國之所以在上一次的日俄戰爭中失敗,除了沙俄帝國本身的腐朽不堪之外,和島國相比,也缺少來自國際上的支援。
雖然僅有的盟友法國選擇支援沙俄帝國,但這樣的支援,相比於英國對島國的支援來說是有限的,完全不足以改變遠東的局勢。
並且,在法國的要求之下,沙俄帝國在歐洲的大部分主力並未出動,遠東的軍隊結構大部分是訓練不足一年的新兵。
這也導致了沙俄帝國在上一次的日俄戰爭中死傷慘重,死亡士兵數量高達二十萬以上,間接死亡計程車兵甚至高達三十萬。
雖然這些大部分都是臨時招募的新兵,對於沙俄帝國的軍隊實力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但這樣的死亡還是讓國內許多人不滿意,戰爭的失利也是沙俄帝國國內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沙俄帝國能夠調動三分之一的歐洲軍隊前往遠東,那麼遠東戰爭的結果大有可能會發生改變。
這也讓俄國國內的一些人對於法國有些失望,他們認為,他們寄予厚望的盟友反而在戰爭中成了他們的累贅。
德國的態度和承諾和法國截然不同。如果不是沙俄帝國早已和法國有過盟約,尼古拉二世甚至想當場答應威廉二世的條件。
談到遠東問題的時候,尼古拉二世和威廉二世都將目光看向了阿瑟。
如果澳大利亞能夠在將來的遠東戰爭中大力支援沙俄帝國,沙俄帝國在遠東的後勤問題至少能夠解決一小半。
這就是距離帶來的優勢,在遠東方面,澳大利亞能夠發揮的影響力甚至堪比歐洲次強國家,如果只算武器和資源支援的話,甚至已經相當於一個列強國家。
阿瑟對此自然是連連點頭。澳大利亞支援沙俄帝國在遠東方面的行動對於澳大利亞來說沒有任何壞處。
甚至大量的軍火貿易還會帶動澳大利亞工業和軍工方面的發展,對於澳大利亞將來的擴軍來說,也是有好處的。
而沙俄帝國的遠東政策,實際上也會迎來島國的拼死抵抗和大英帝國以及美國的反對。
以沙俄帝國目前內憂外患的局勢來看,想要在遠東地區有一番作為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