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防艦自然不用多說,作為噸位只有不到三千噸的小型軍艦,岸防護衛艦的最大作用就是巡邏澳大利亞的海岸,及時發現並且彙報有可能的敵人動向。
因為噸位的原因,這導致岸防護衛艦絕對不可能是中型以上軍艦的對手,哪怕是面對五千噸以上的軍艦,這種小型的岸防護衛艦都沒有任何反抗的餘地。
以湯澤幸一郎為首的日本訪問團對於這種小型軍艦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但還是十分給面子的遊覽了一圈。
三艘比較小型的岸防護衛艦過後,就是兩艘正在建造的裝甲巡洋艦了。
這兩艘軍艦相比之前的岸防護衛艦,看起來要巨大許多,同樣也正式許多。
作為噸位高達五千多噸的中型軍艦,公爵級裝甲巡洋艦,在效能上也結合了德國軍艦和英國軍艦的優點,是世界範圍內比較優秀的中型軍艦之一,同樣也是澳大利亞目前海軍有希望裝備的最強大的軍艦。
這兩艘軍艦的建造時間並不是很長,整個將近半年的全力建造之後,軍艦的建造工作也已經進入了尾聲。
作為澳大利亞目前的貴客,平野敏右和湯澤幸一郎自然也獲得了登上這兩艘軍艦的機會。
雖然仍然還在建造階段,但實際上軍艦的主體已經完成,缺少的只是火炮和其他硬體的實裝。
“部長先生,貴國正在建造的這艘軍艦似乎和德國軍艦以及大英帝國的軍艦都有所不同。這是貴國自行研發的軍艦嗎?”阿瑟公爵號巡洋艦上,湯澤幸一郎一邊聚精會神的看著澳大利亞和德國專家指揮著許多工人對軍艦進行著各種建造和測試,一邊十分感興趣的對著身旁的澳大利亞外交副部長詢問到。
“也可以這麼說,湯澤幸一郎先生。這兩艘軍艦名為公爵級裝甲巡洋艦,最初是公爵殿下的造船廠根據英國的中型護衛艦改進而來,又經過了這些德國專家的改進,具備了德國軍艦和大英帝國軍艦的優點,同時還彌補了許多不足。雖然這只是一艘中型軍艦,對於一場海戰的局勢起不到太重要的作用。但至少在中小型軍艦方面,這已經是一艘十分強大的軍艦了。”澳大利亞外交副部長笑著解釋道。
這就不得不提到阿瑟公爵所建立的造船廠。因為之前阿瑟公爵在大英帝國的名望和權力,也順利的招募到了許多英國造船方面的人才。
作為當時甚至是現在造船業和海軍均位列世界第一的國家,大英帝國蓬勃的造船業實力可想而知。
在這些人才的聚攏之下,對於大英帝國現有的護衛艦進行改進也是一件並不奇怪的事情。
而德國專家的改進也很好理解,兩個國家對於軍艦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許有利有弊,但卻能很好的啟發和改進戰艦。
公爵級裝甲巡洋艦就是如此,在許多大英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專家改進之下,這艘中型的巡洋艦已經具備了不錯的實力,至少在中小型軍艦上數一數二。
“果然如此。”湯澤幸一郎略微敬佩的點點頭,笑著說道:“憑藉這艘裝甲巡洋艦的改進技術來看,澳大利亞掌握更先進的戰列艦似乎也不是件難事。貴國有著德國如此豐厚的援助真是讓人羨慕,如果有了最新的戰列艦可別忘了我們。”
“哈哈哈。”澳大利亞外交副部長哈哈一笑,莞爾說道:“貴國不也是有著大英帝國的鼎力支援嗎?貴國利用短短數十年的時間,就已經發展到了如此地步,甚至比之歐洲的義大利,西班牙等老牌強國也不差多少。要是再給貴國一段時間,實現完全的戰列艦自產也不是什麼問題。”
雖然島國的崛起少不了大英帝國和美國的大量支援,但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位於東亞的國家爆發出了驚人的潛力。
德意志帝國之所以能夠從獨立開始迅速崛起,成為陸軍世界第一,海軍世界前三的強大列強有很多因素是因為德意志帝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就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國家。
再加上位於西歐,能夠吸收到來自全世界最先進的科技和知識,這才讓德意志帝國如此迅速的,就成為世界第二的列強。
但島國呢?因為地處東亞的緣故,甚至連線觸到西方國家都是因為被強行用堅船利炮開啟國門。
在這之前的島國科技甚至都不如隔壁的某個東方大國,更不要說和那些已經殖民到全世界的歐洲列強相比了。
細看島國的歷史,從真正開始變革維新到現在才多少年?滿打滿算也就三十五年的時間。
但島國完成了怎樣的驚人成就?從一個科技和知識極端落後的偏遠島國,成為了初步實現工業化,西方化的地區性強國,甚至已經開始和沙俄帝國這樣的老牌列強競爭部分割槽域的霸權。
在如此短時間進行完全顛倒的角色轉變,把自己從淪為殖民地的深淵徹底拉了回來,甚至反過來去壓迫和殖民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這些功勞歸咎於大英帝國和美國的支援有些不太現實。無論是大英帝國還是美國,在長時間裡都資助了大量的國家,也都扶持了不少的勢力和政權。
但誰又能做到像島國這樣,快速成長為一個地區性霸權呢?沒人,或者說沒有國家能夠做到。
甚至是連大英帝國都沒有想到,自己當時只是想養來和沙俄帝國進行區域性對抗的小弟,有一天竟然會成長為和自己同個級別(列強)的龐然大物。
湯澤幸一郎和外交副部長互相吹捧了好一會,這才頗為有些不捨得將話題轉移到了軍艦上。
“部長先生,貴國的這艘裝甲巡洋艦有詳細的資料嗎?我對這艘軍艦很有興趣,這是可以巡航海岸的優秀艦艇之一。”湯澤幸一郎笑著詢問到。
本來湯澤幸一郎對於澳大利亞的小型軍艦是沒有任何想法的,畢竟島國自己也擁有小型軍艦的生產技術,並且技術大多都來自於大英帝國,自然也是世界一流的。
但當湯澤幸一郎親眼目睹了澳大利亞造船廠對於這艘軍艦的建造之後,他的想法又立刻發生了改變。
雖然島國擁有許多中小型軍艦的生產技術,這些技術和圖紙全部都是大英帝國的專家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