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王室救濟委員會新的救濟政策相比於之前免費捐贈物資的行為來說有些喪失吸引力,但還是獲得了許多澳大利亞貧困階層的響應。
根據民生部門的調查,澳大利亞將近四百萬的人口中,有超過一百萬人口的年收入遠遠低於目前澳大利亞的人均年收入,並且很多人都是低文化人群。
這些人很多都是周圍地區和亞洲因為淘金熱吸引過來的淘金客,他們被財富所吸引,來到了遙遠的異國他鄉。
本來以為透過淘金能夠獲得大量的財富,誰又能想到只是一場空呢?
雖然有一部分人確實因為淘金髮了財,但大部分人還是那一副窮苦樣子。
更要命的是,這些人相比歐洲移民來說,不僅文化不能融入,就連知識水平都遠遠不及。
這也是他們之所以成為澳大利亞底層人口的原因,在文化差異面前,知識帶來的差距是極其巨大的。
雖然經過長達數十年的生活之後,他們在文化方面已經勉強地融入了。
但和歐洲移民的差距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彌補的,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工廠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往往會選擇根正苗紅的歐洲移民。
這也導致了這些人一直處於澳大利亞底層,別說翻身的機會了,讓所有家人吃飽肚子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還好在加冕以後,阿瑟就立即成立了王室救助委員會,來幫助所有澳大利亞的貧困人口。
這也讓他們暫時性的獲得了溫飽,過上了來到澳大利亞之後,為數不多的幸福生活。
這些人對於王室救助委員會新一輪的救濟政策還是支援的。畢竟真要他們出去找工作的話,未必能找到比救助委員會分派給他們的工作更好的。
他們透過按時完成救助委員會分派給他們的工作,不僅能獲得用來填飽肚子的糧食,還能獲得一筆不菲的工資。
雖然工資的數量堪堪達到了人均收入的及格線,但對於這些低收入的人群來說也算是不錯的收入了。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的支援,王室救助委員會新一輪的以工代賑政策才會取得不錯的成績。
僅僅是國慶日之後的這二十天內,報名參加以工代賑的就已經超過了五萬人。
這些人中的大部分被安排在了當地城市進行工作,或者是打掃街道的衛生,或者是其他的一些零碎工作。
雖然收入不高,但是每年也能堪堪收入八九英鎊,養活自己是不成問題了。
部分年輕力壯的人被安排在了工廠工作。雖然工廠的活比較勞累,但掙得錢也是更多的。
工廠的薪資普遍超過了人均收入水平,哪怕是收入最低的實習工人,年收入也達到了十英鎊。
這些人的加入也能夠加快工業區和各大工廠建設的速度,他們也能賺取想要的資金,可以說是雙贏。
同時,王室還能節省每年高昂的救濟費用,將其用在更有需要的地方,比如建設養老院和孤兒院。
上一年救濟這些人口的花費就超過了兩百萬英鎊,但取得的成果也是非常不錯的,讓絕大多數澳大利亞人都不用受飢餓的困擾。
1902年2月3日,阿瑟的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