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北上,也不是統一行動,徐涇把大隊分成了許多千人的分部,各自攜帶了許多糧食,幾乎除了留下來最基本的大軍返程的用度,剩餘的糧食全都拿出來接濟受到戰亂影響的災民了。
宋軍每到一處,都能遇上各色各樣的災民,這裡邊除了契丹人、曷蘇館人以及各族的百姓,也有很多生活在遼東的漢人遺脈。
這些漢人早在宋朝立國之前,就已經被契丹人逼迫著遷移到了遼東來,從開墾荒地到種植糧食,他們已經再次繁衍生息了百餘年。
他們雖然很明顯是漢人的生理特徵,但生活習慣上,很多已經受到周圍各民族的影響,和漢人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他們的意識裡,其實對大宋也沒有什麼感情了,但是血脈之中,對來自大宋的漢人還是有一些與生俱來的親近之感。
他們在女真侵襲遼東的日子裡,受到的傷害和其他各族百姓都差不多,糧食和金屬器物幾乎被擄劫一空。
在城鎮裡的人或許還有一些善良的富人能拿出點糧食來救急災民,但在鄉下,生活下去就變得更加艱難,很多鄉下農民都面臨著食物危機。
按照以往的習慣,等待明年的春糧下來,還有小半年的時間,這段日子要麼只能挖野菜啃樹皮勉強活下來,要麼只能攜妻帶兒背井離鄉出去逃荒。
眼下似乎連逃荒的路都被堵死了。
北邊是殘暴的女真人,他們自然不敢向北走,東面的高麗早就封閉了國門,從來也沒打算救濟這些不是契丹人的災民。
遼東不論是受到水災還是兵禍的影響,去哪兒大概都沒有生路,剩下向西,也別還沒有退去的大水所阻擋了。
本來大家只能留下來,自發的殘忍捨棄了老人和婦人,讓年輕人和孩子爭取勉強活下來,繼續繁衍。
現在好了,宋軍來了,他們帶來了糧食,免費分發給大家,連一句感恩的話都不用,扔下糧食之後,宋軍便離開了,看這意思,是還要去別的地方救濟其他的災民。
百姓們內心裡很複雜,想了半天才明白過來,這些宋軍是漢人,使他們血脈相連的親人。
也許他們留下的來的糧食也並不是很多,可對這些連一粒米都沒有的窮苦農民來說,這就是他們熬過這個冬天的最根本的需要了。
只要熬過這個冬天,來年的收成不管還能剩下多少,總是能讓他們整個村子,整個族群活下去的。
十幾支宋軍的隊伍,就是這樣,沒走到一處,凡是見到災民的,便都給他們留下一些急需的糧食,然後繼續下一個村子。
半月之後,他們幾乎走遍了遼東。
一個親兵問徐涇,“將軍,我們這算不算是越俎代庖?”
徐涇笑笑,“我們就是要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