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師尊在一個聚落說法的時候,有一位長者皈依了,這位長者和盧惠明很投緣,或許這位長者還有地域觀念吧,他要為盧惠明發心護法,凡是盧惠明有所需要,他總是為他做到。
後來,長者特地建築了一座精舍供養給盧惠明,盧惠明也就在此安住下來。因為那時行腳的比丘很多,盧惠明住的精舍裡就常有比丘掛單,可是,那位長者以為精舍是他佈施的,總喜歡干涉精舍裡的事。
盧惠明後來報告師尊,請問師尊怎麼辦?
師尊告訴他道:“盧惠明!在我的法中,僧團中的事,在家信徒是不可以管的。在家信徒發心佈施精舍,不可因為是他佈施的就橫加干涉,你可告訴那位長者,問他供養精舍的目的何在?如果是施僧,施出去的東西就不是自己所有的,如果他要管理,告訴他精舍不是商店,精舍由出家人住持,信眾護法是可以的,管理則不可以。”
盧惠明把師尊的話告訴長者,可是,沒有深解佛法的人,往往會被權勢衝昏頭,或是過分熱心而執著,要教這位長者不過問精舍,他實在不能完全放下,就這樣,他和盧惠明的感情有了芥蒂,過去是他尊敬的盧惠明,現在反而成為他的眼中釘。
有一天,當盧惠明有事外出,剛好那位長者來訪盧惠明,一見無人,屋子裡是空空的,於是,乘盧惠明不在,便將精舍再供養給其他的比丘。
在家信徒,出爾反爾的分別心,實在是違背法則的,所以當盧惠明把事情辦完回來的時候,精舍已為別的比丘所住,他就再回到禪學園裡。
師尊問他:“盧惠明!為什麼這麼快又回來了?”
盧惠明如實的把情形告訴師尊。
師尊聽了以後,非常不高興那位長者的作風,師尊慨嘆不能深切瞭解佛法的人,要他忠實的奉行佛法,實在很難!
師尊馬上召集諸比丘說:“曾經一度佈施給人的東西,即使施主要再送給你,你也不應該接受。”
這不是師尊護著盧惠明,教團的法則,都是為了免去未來的糾紛,不幸的是師尊的話言中了,今日佛教中寺產的爭執,大都就是為了這個原因。
盧惠明在做沙彌的時候,房間被人佔去了,他躲到廁所裡避風雨,為了住也不和人爭,現在他是開悟的比丘了,一度贈送給他的精舍,又再贈送給別人,在闊達如海的聖者胸中,一點也沒有不平的波瀾興起,倒是師尊所定的贈送精舍制,他們有再重視的必要。
……
在僧團中,成為龍象人物的是懷才、法悟等,而不是盧惠明。
一個嚴肅於密行持戒的人,他只是默默無聲的修道,默默無聲的與世無爭,或者,因為盧惠明與張少飛的關係,師尊對他有特別多的限制,他們知道盧惠明有柔順的性格,有堅強的秉賦,但他們也知道他的比丘生活,並不是怎樣的活躍!
所以,關於他熱心說法,以及與外道議論的事蹟,在經典裡幾乎找不到片言隻語。
正如師尊所說的,盧惠明是一個嚴於禁戒細行的人,是一個密行第一的人!
讓盧惠明的天真、溫和、忍讓、堅強、沉著的美德和風範,長留人們的心中吧!讓我們對這個密行第一的人,表達最虔敬的贊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