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長,除了組織大批次輕工業產品需要的資金,負擔並不是太多。供應蘇聯的產品,可以為國內輕工業領域帶來更大市場,帶動更多的生產……”
只要說到錢,汪貴林就極其不滿。
這次要上百億美元,整個404全部資金都沒這麼多,從哪裡去調集這麼一大筆錢?
見謝凱說的輕鬆,直接打斷了他的話,“從國內組織輕工業產品,不需要投入成本?這麼龐大的資金,每年得組織多少產品?”
謝凱見大佬們反應激烈,連說傾家蕩產的鄭宇成也沉默不語。
按照老傢伙的性格,會不顧一切阻攔拍著桌子說必須搞回來。
現在他不說話,可見這麼大數額的在老傢伙眼中,也是還不起的。
謝凱這會沒再說錢的事,轉而問大佬們:“首長們,對蘇聯人的安124大家有什麼想法?蘇聯最大的飛機不是安124,而是安225,最大起飛重量640噸,體型比安124還要龐大……從巴黎到烏克蘭,我乘坐那飛機過去的。在安東諾夫設計局的製造工廠裡,也看到了那一架尚未生產完工的安225。”
他突然又把話題拉回安124跟安225,大佬們不由疑惑。
“國內航空製造實力,差得太遠。只有引進安22的生產技術,才能加快國內發展,縮短跟國際技術的差距……”
謝凱的話,所有人都清楚,可這需要砸入海量資金。
資金,中國最缺的。
軍方拿不出來。
財政部也不批如此龐大的資金來引進。
從銀行貸款?
哪個銀行敢貸款這麼多?
目前國內擔心經濟過熱,對經濟實行宏觀調控,執行銀根緊縮的貨幣政策,貸款不容易。
“那就引進安22技術!”鄭宇成說道。
其他人都是這樣的心思。
完全可以只引進安22,用於提升國內航空製造的實力。
在沒有經費情況下,全方位引進所有技術,並不合適。
“只是安22嗎?基輔級航母雖然落後,對國內航母卻有巨大作用,甚至對萬噸大驅的設計,也有很大參考意義。蘇聯人在航母設計走的路跟西方國家不一樣,航母自身擁有非常強大防禦能力跟進攻能力。西方航母需要龐大的護衛艦隊,才能出海行動。對海軍來說,蘇聯航母的發展模式是比較合適,也是比較節省經費的。”
“那就引進他們的航母技術……”
鄭宇成有些底氣不足了。
引進安22這樣的戰略飛機,再引進航母技術,已經佔整個技術清單的大頭了。
“中遠端防空導彈系統呢?我們的防空導彈系統,不僅效能不足,系統也落後。我們雖然開發出了的飛盾359,那不過是近程防禦系統,目前正向中遠端方向發展,沒有任何經驗,現在的研究進度大家都知道……”
飛盾359防空導彈系統要進一步發展,不容易。
雖說有反擊1號,反擊2號的研發基礎,可當年反擊系列本來就沒有成功,加上都是六十年代的技術,太落後,並且沒有多大參考意義。
蘇聯的薩姆125,薩姆200這樣的防空導彈系統,雖然同樣效能比較落後,卻比國內先進了十多二十年。
所有人沉默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