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沙維奇夫斯基皺著眉頭看著烏克蘭人,沉聲問道,“中國人提出來的?”
如果是中國人提出來,要賬可就不容易了。
他們甚至可以不花費一分錢就把技術給拿走。
季米諾夫急忙搖頭。
“不是中國人提出的方案。為了得到經費,我們竭力向中國推銷安22的生產技術,中國表現得很有興趣,卻因為沒錢,尤其是沒有外匯支付,使得我們雙方難以達成合作……輕工業產品對我們發展無用,我們需要用於發展跟養活整個航空工業系統的資金。安東諾夫的第二架安225因為缺乏經費停止了製造,連其它很多研究專案,也因為缺乏資金而無法繼續下去……”
安東諾夫缺錢。
烏克蘭航空工業系統缺錢。
甚至整個蘇聯都缺錢。
季米諾夫的話,向航空工業部長及軍事工業委員主席表明了烏克蘭航空工業部跟安東諾夫設計局推銷安22全套生產技術就是為了換取經費。
“中國人缺乏外匯,我們需要資金,於是就想出了這樣的辦法。中國人也同意,他們可以專門成立一個公司來向蘇聯供應他們的輕工業產品……在蘇聯銷售的資金,用於償還貸款……”
季米諾夫詳細地向兩位大佬解釋了整個操作過程。
航空工業部長跟軍事工業委員會主席有些震驚。
在困境下,人的主觀能動性果然是可怕的。
為了得到資金,烏克蘭人居然想出這種方式,由他們向銀行貸款,中國人償還,他們提供技術給中國人。
唯獨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中國人會向銀行還錢。
中國人一旦違約,安東諾夫設計局的技術白給了,銀行的貸款也收不回來。
米沙維奇夫斯基很擔心這個。
他也知道,合作達成對雙方都有好處。
烏克蘭方面把技術給了中國人,中國人賴賬不償還債務,最終將會是整個蘇聯的損失。
對於大佬們的擔憂,季米諾夫等人自然也考慮過。
不說服上級,根本沒有可能被批准。
尤里亞夫對大佬們進行詳細的解釋,“首長,其實操作很簡單,也不怕中國人會賴賬。銀行來當第三方中間人,我們把技術轉交銀行,銀行發放貸款給我們,這就成了銀行跟中國人間的合作。或則,銀行再跟國內百貨公司簽訂合同,百貨公司從中國人手中拿輕工業產品,銷售,用於償還銀行的貸款,銀行得到償還後,再向中國人提供技術……”
如此一來,整個合作的可控性就大了。
中國人一旦不提供輕工業產品,甚至提供的輕工業產品無法賣出去,他們都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技術。
“會不會太麻煩?”奧列格皺起了眉頭。
他覺得這種操作模式太過前衛。
操作起來絕對沒有說起來這樣簡單的。
尤里亞夫得到季米諾夫的示意,繼續解釋:“主席,並不麻煩。這樣反更簡單。銀行方面不需要中國的輕工業產品,只需要資金償還債務;輕工業產品由中國人銷售後償債務,這就變得不可控……而由國內公司銷售,提供技術的我們跟銀行都不用考慮中國人提供多少輕工業產品,或者用哪類的輕工業來償還……”
在尤里亞夫跟季米諾夫兩人的解釋下,兩位蘇聯高官終於明白了,這種操作模式究竟是如何。
依然是輕工業產品換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