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多數人都知道跟國際水平的差距。
誰也知道很多裝備搞出來就會落後,這都是沒辦法的,在技術比別人差的時候,只能一步步追上。
龍耀華跟李明山兩人同樣也清楚這情況。
不然他們也不會來了解情況。
“四餘度電傳操控系統進度如何了?”李明山轉移了話題。
機械操控系統,對先進的戰機來說,限制太大了,很難滿足效能要求。
四餘度作業系統,這是目前世界上主流技術,國內原本沒有什麼經驗,紅旗集團以611所的團隊為基礎,提供了不少資金跟研究方向,加上感測器等也能小批次提供,這幾年進度不小。
“楊總,你給介紹介紹唄。”謝凱看著年輕的楊總師。
根據歷史來,總是沒錯的。
楊偉作為國內首款隱身戰機殲20的總設計師,剛進入611沒多久,就被謝凱給忽悠著搞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現在讓他去設計三代機,估計他都不會樂意了。
看著大佬們,還沒成長起來的年輕楊大佬一點都沒有絲毫緊張。
“四餘度電傳操控系統,跟原本預計的差距很大,目前超7上已經在使用簡單的系統,從各種實驗資料來看,還是非常靠譜的……用於地面綜合動態實驗的鐵鳥臺目前正在安裝,一旦鐵鳥臺完成,後續研究進度將會更快,在全許可權、三軸四餘讀、數字式的電傳操縱系統就可以在這上面進行模擬,進行模擬試驗……”
“也就是說,快要成功了?”謝凱頓時大喜。
天才果然是天才。
這進度,比原本可是快了很多。
“謝顧問,這可不能說快要成功了,只是距離成功進了一步,地面可以模擬實驗飛行過程,驗證整套系統的設計是否有問題,並且對整個系統進行最佳化……”楊偉一臉笑容地看著謝凱搖頭。
雖然沒成功,鐵鳥臺只要搞出來了,很多設計就可以直接進行試驗了。
進度會加快很多。
“電傳系統會讓戰機的操控更容易,空中表現得更靈活、機動,也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好,很好!”龍耀華當即大喜。
電傳操控系統,可以有效提高戰機的操作效能。
超7A上面也使用了這個,並不是全許可權的三軸四餘度數值電傳系統,而是融合了機械作業系統的單軸縱向變穩系統。
這玩意兒,是國內最早開始研究電傳操控系統的技術成果。
87年,沈飛等單位就開始利用殲教6來改裝空中飛行試驗模擬研究機,也就是單軸縱向變穩定性飛機,代號BW1,不再使用機械操縱桿,而是採用純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利用飛控計算機來操作飛行等,在90年獲得了國家技術進步一等獎。
這也算填補了國內這方面的空白。
不過,由於只是採用的單軸電傳操控,飛機除了縱向俯仰方向是採用電傳操作,其他方向依然是傳統的機械操作,很多複雜的空中飛行模擬,這架技術驗證機都沒法承擔,雖然技術含量很高,進步也很大,卻並不具有實用性。
沈霍伊的研究,現在用殲8作為物件飛機,取得的成果不少,卻並不是三軸四餘度的作業系統。
611這邊一上來就挑戰難度最大的,如果不是紅旗集團大量砸錢,加上不少單位配套,進度也沒有這樣快。
“十號工程也是融入了這套系統,等到完成試飛,即使無法追上世界上戰機最先進水平,也不會差太遠,應該達到中等水平。”宋大佬的話,告訴了龍耀華等首長,他們的十號工程在效能上會比原本軍方給出的標準高很多。
更高興的是謝凱。
如果四餘度電傳作業系統進度不快,殲10一開始的時候,是不會採用這樣的操縱系統的,而是要等到完成試飛後,由楊偉團隊來進行最佳化設計、排故公關、設計定型等工作,最終要等到2004年才能完成設計定型。
謝凱不希望等那麼久。
要不然,一開始他也不會要求611這邊先讓楊偉他們搞四餘度電傳操控系統的公關。
整個四餘度電傳操控系統,核心是飛行控制系統,涉及到的計算機,404在大力投入;涉及到的感測器跟控制器,紅旗集團數控系統研究中心同樣在大力投入……
基礎的配套,有了,剩下的就要整個團隊讓這套系統完善起來。
不僅是硬體,還有軟體系統。
邏輯電路、伺服系統、運算電路等,都需要有效地整合起來。
而鐵鳥天一出來,這些系統是否有問題,直接模擬執行,在鐵鳥臺上模擬就可以輕易監測。
找出問題,再修改設計,事情就容易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