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來說,對於大型飛機的結構強度,能夠用不鏽鋼包著一個發動機把米格25這樣“雙3”效能指標成功列裝部隊的蘇聯人的設計,是絕對安全可靠的。
甚至,他們生產製造過程,同樣可靠。
唯獨要命的就是電子系統了。
自重175噸,能在機艙內部載重250噸,頂部也能載重200噸的安225,在最大起飛重量640噸的情況下,依然能在空中飛行幾千米,並且不會對機身造成影響;甚至這架飛機頂部馱著滿載超過200噸的暴風雪號太空梭飛行並且發射都不會出現問題,這就充分證明了蘇聯人的設計是安全可靠的。
在未來隔了幾十年後,這架飛機依然能在空中飛行,執行跨洲際的大型貨物運輸任務,同樣證明了蘇聯在結構強度設計跟機械加工技術方面的可靠性。
蘇聯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電子工業落後上。
安225這次的問題,給謝凱敲響了警鐘,如果沒辦法在這方面解決,即使從蘇聯引進了技術,依然會出現蘇聯人現在遇到的這些缺陷。
如同當年國內從蘇聯引進了蘇27,很長時間,都沒有解決殲11的軟骨病,一直到殲11B出現才解決。
404在仿製F14航電系統跟火控雷達的過程中,在電子工業方面雖然說取得了一些進步,可跟歐美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水平相比,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
季米諾夫看著謝凱等人的神情變化,心中也不是個滋味。
他清楚安225這次遇到的事故,可能給中國人留下了很不好的深刻印象。
要想說服中國人投資他們的第二架安225製造,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不過他絕對不會放棄,蘇聯已經沒有辦法再提供資金把第二架安225建造完成,唯獨可能就是謀求來自中國的投資。
那架飛機可是做出了很多設計修改,效能也比第一架強很多。
以蘇聯跟西方國家的關係來說,安東諾夫不可能接受西方國家的資金來繼續建造、生產。
唯獨可能的,只有中國這個跟蘇聯恢復了外交關係,並且在技術領域上合作也開始恢復的國家。
眼前這個年輕人所代表的團隊,不僅有錢,也有著不低的技術實力。
當然,季米諾夫現在來並不是為了說關於安225合作建造的事情。
跟安東諾夫之間的合作,要等到前面的事情處理完,後面找著機會了再談。
航空工業部長跟軍事工業委員會主席都在這裡,甚至連蘇聯國內其他相關官員都過來了,蘇霍伊總工程師,同樣是蘇聯航空工業部副部長的西蒙洛夫同樣帶著一群技術人員過來了。
現在該談的是雙方在戰機之間的合作,這也是最重要的重頭戲——蘇27戰機的出口。
“同志們,對於昨天的事情我們深表遺憾,不過那也只是突發狀況。空氣增壓機並沒有問題,只是突然停止工作……透過一晚上的檢查,找到了事故發生的原因,只是因為壓力感測器工作過程中出現了一點小失誤。”
米薩維奇夫斯基再一次解釋了昨天晚上遇到的狀況。
壓力感測器!
謝凱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
奧列格也開口了:“昨天的事情已過去,所幸沒有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虛驚一場。目前應該討論我們雙方之間的合作。大家的時間都非常緊!”
他的意思很明顯,該討論蘇27戰機的出口的事情了。
畢竟米格29戰機發動機及代工生產的框架協議已經談得差不多,只需要準備好意向合同簽訂,然後雙方技術人員再根據意向合同擬定更詳細的合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