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球和棄踢遵循類似的規則,但是開球起始點是固定的,在開球方三十五碼線處,這叫限制線。
而開球方的隊員必須站在限制線後,站成一排。接球方的站位則較為的分散,且必須站在限制線15碼開外。
相應的開球本身也一些限制規則。比如必須越過對方十碼線,踢出界、出端區、落入端區則從接球方25碼線處開球。
所以,對於一個合格的踢球手而言,只有將球的落點控制在對方端區之前,25碼線內才算“基本合格”,且距離端區越近越好,這樣可以為本方爭取更多的時間。
在NCAA和nfl中,踢球手基本能將球的落點控制在端區到五碼線的範圍內,但由於高中橄欖球水平參差不齊,也有不少球直接踢出界、踢太近的情況。
諾曼人的踢球手馬克倒是以“穩定”著稱,幾乎沒有出現過什麼失誤,這次卻踢得稍稍近了一些,球在距離對方十五碼線處降落。
不過也算因禍得福,對方接球的是一名落在後面的防守隊員而不是真正的回攻手。
此時轉播鏡頭已經隨著橄欖球的飛行轉移到了伯根十字軍的端區附近,而在畫面的邊緣,倒是能夠看到一道身影一馬當先,如同一個出鏜的炮彈,直接衝入對方的防守,頃刻間將兩個人撞得人仰馬翻。
於此同時,這位“回攻手”也開始套邊走迂迴路線,身前幾名隊員接著一條移動戰線,始終攔在他身前,為他提供掩護。
參與開球,其實還是伊森主動提出來的,這種結合速度、力量的衝撞/截攻防戰,顯然是與自己的身體特性極為匹配。
既然橄欖球是合法的暴力。
那就合法地使用暴力。
就在伊森面前,有名對方的防守隊員已經側身,站在伊森前衝的必經之路上,身高不僅比伊森低,身材也比伊森縮水一圈。
看著對方亮出肩膀一副迎擊的姿態,伊森欽佩他的勇氣。
卻也只能無奈再說一句:以卵擊石,自不量力。
在接觸的瞬間,伊森整個人身體壓地很低,接著整個人猛地再一上掀,如同一個剷車,直接將這名對手給頂了起來。
在這位對手的視角中,一切開始變得天旋地轉。在外人的眼中,他卻是被伊森頂到空中,整個人轉了兩圈,最後重重以一個倒栽蔥的姿勢跌落在地。
觀眾一片譁然,接著響起一片劇烈的歡呼,這種標誌性的暴力美學,毫無疑問會讓人熱血翻湧。
而接下來,伊森卻要面對伯根十字軍結成的人牆防線,同一時間兩個人也專門朝伊森靠了過來,是臨時被換上場專門用來針對伊森的防守隊員。
兩人一左一右,左右夾擊,伊森甚至能夠看到面罩後面兩人猙獰的表情一副勢要跟自己硬碰硬的架勢。
考慮到兩人已經啟動,馬上自己就是受到三面夾擊,伊森倒也不戀戰,直接後退一步,核心用力,在前衝中擰身,硬生生的偏轉了方向,在這個瞬間,左腳腳踝承受了全身的力量,顯然是對於身體是個較大的傷害,不過伊森還是靈活的完成了轉身。
退一步海闊天空,跨出去一個身位的伊森眼前豁然開朗,三步並做兩步,大跨越式瞬時加速,憑藉出色的爆發力,直接繞過了防守陣線。
他的目標也只有一個,持球的回攻手!
其餘都是對自己的干擾。
面對一頭這頭攔路虎攔在在邊線邊緣,自己的必經之路上,對方的回攻手也只能選擇臨時改變路線,開始內切。
又遇到了其他諾曼人包抄的隊友,雙方陷入一片混戰,最終,橄欖球在對方39碼線處觸地。
而這裡,就是十字軍第一次進攻的開球點。
開球結束。
“我們看到伊森首次作為攔截人員,就展現出了不俗的實力,針對對手起到了一定的牽制作用,讓隊友順利攔截。”現場的主持人總結著剛才這次開球。
“一定的牽制作用?我覺得你該注意的措辭,這可不是一定的牽制作用,而是巨大的牽制作用!”另一位分析師馬特米倫對於伊森的評價明顯更高,也可以說是更加“慷慨”。
“在多名對手的刻意包夾之下,伊森並沒有任何留戀,而是堅定的執行戰術意圖,並利用幾位誇張的身體優勢,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了判斷,最終導致他在一個關鍵的時間點對回攻手形成了阻攔,也放回攻手被迫改變路線。”
“可以說,僅僅是這極短時間內的一連序列為,我就能夠從伊森身上看到‘一個四分衛’的精準局勢判斷,堅定的戰術執行決心,以及極度出色的身體素質。”
“如果沒有伊森的話,考慮到那個時間點諾曼人的站位……以我個人觀點,十字軍的開球點還要延伸至少15碼!”
在別人眼裡,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也只有擁有職業生涯、親自站在超級碗賽場上的馬特米倫才能真正感受到這其中的詳細細節,也正是因為此,他愈發能感受到伊森的難能可貴!
這就叫內行看門道。
伊森開始走向場下,這個時候也看到現場的醫護人員提著擔架衝進場中,將直接那名被自己撞翻,在空中轉體720度的對手抬出了場外,場邊的觀眾則是不斷丟出小垃圾,水瓶子,表達對這位隊員的“歡送”。
說起來,場邊的氛圍明顯比之前幾個主場更加的熱烈,伊森也知道是因為自己球風的關係,會更容易調動觀眾,更獨特,更加直觀,這些結果疊加起來指向了一個結論——自己相比於其他四分衛更容易出圈。
這當然是好事,不過伊森卻並沒有過於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