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也來一罐!”
和隊員們一起哈啤,這比賽看得才有意思。
·
作為四分衛之一,伊森站在第一排率領身後眾人衝出了跑道,耳邊那山呼海嘯一般的歡呼也變得前所未有的真切。
跟尼克羅球場那幾千人的呼喊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巨大的聲浪如有實質,混雜在空氣中,滲透進入每一寸面板。
隨便望去,都是密密麻麻的觀眾。
這一刻,伊森感覺自己彷彿置身於世界的正中心。
他喜歡這種,被萬人追捧的感覺……不由的閉上了眼睛。
“他們等著咱們呢。”身邊的帕特不由拉了一下伊森的球衣。
伊森這個時候才後知後覺,發現入場儀式已經結束,連忙一溜小跑到場邊。
“看來本次全明星陣容中年紀最小的伊森·奧康納還並沒有完全適應專業足球(橄欖球)場。他似乎被現場這麼多熱情的觀眾嚇到了。”賽事評論員克里斯·科林斯沃思跟著說道。他現在是NBC的御用賽事評論員,曾經在辛辛那提猛虎隊效力八個賽季,三次全明星,兩次超級碗,五年前剛剛因為腳踝受傷而宣佈退役。
“完全可以理解,畢竟今天的橘子碗可謂是山呼海嘯,唯一的問題就是天氣,現場觀眾可得提前備好雨衣……”
同一時間,東部隊的隊員也開始入場,這一次觀眾的歡呼明顯比之前更加強烈,伊森甚至能夠感覺到耳膜有些輕微的疼痛……
在解說員的暖場和現場觀眾山呼海嘯的呼喊中,比賽按照預定時間開打。
西部隊第一個首節上場的是黑人四分衛托米·弗雷澤,他擁有極為出色的身體素質,擁有速度優勢,傳球能力同樣不俗,是典型的“雙威脅四分衛”,即能傳球也能跑球的四分衛,相對應的是“口袋型四分衛”更擅長於傳球,比如伊森的現在的好基友,帕特·巴恩斯。
伊森覺得自己應該更偏向於雙威脅四分衛。
他比較好奇的是——佩頓·曼寧有什麼技術特點。
或者說,他身上有什麼地方自己可以學習(抄)的。
轟隆,滾滾雷聲倏忽炸開,伊森看到雙方球員已經上場。
比賽由東部隊先發起進攻,佩頓就像是一個戰場上的指揮官,選擇短傳為主高頻次的快攻戰術,東部隊的防守組也被快速的調動起來,在替補席觀戰的伊森能夠明顯感覺到雙方的速度,衝擊力,與之前自己所經歷的比賽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看的是眼花繚亂,大呼過癮。
2分10秒,東部隊依靠佩頓曼寧的一次傳球達陣取得開門紅,已經多少有了日後在NFL極具個人風格的“兩分鐘速攻(twominute drill)”雛形。
接下來輪到西部隊的進攻組上場。
托米·弗雷澤在第二檔也使用了他標誌性的跑球進攻,選擇類似於全衛的中路直線衝鋒,連突帶衝,成功拿到首攻。
在一旁觀戰的伊森能看出來托米·弗雷澤選擇的中路路線和自己完全不同,跟自己從蒙斯特那學來的地面突防路線也有所區別。
可謂是一條全新的進攻線路,也讓伊森瞭解到一種之前從未設想過的進攻方式。伊森閉上眼睛,將這條路線牢牢記在腦海。
進攻技能+1。
不過這種路線有利也有弊,更多是依靠身體硬拼,大量使用單臂阻攔這需要和防守隊員頻繁肢體接觸,更不用說,硬衝硬撞對體力和身體消耗非常大,一般四分衛還真不敢輕易嘗試。
這也暗合了帕特對他“在大學時期將潛力全部榨乾”的評價。
反觀佩頓曼寧,就打得非常聰明,沒有踏出過口袋一步,有時候眼看著線衛逼近,居然主動跪地放棄這一檔進攻。
他在小心保護自己。
但即便這樣,進攻的速度卻並沒有被拖累多少。他總是能夠找到那防守組的空檔,即便那只有零點幾秒,併成功的將球傳出去。
伊森感覺他甚至沒用出全力!
反觀西部隊,雖然嘴上說著“只是表演賽而已”,但前兩節分別上場的托米·弗雷澤和布拉德·奧特都鉚足了勁,上來就亮出最為自信的跑球和長傳,結果西部隊還是差了一次達陣。
上半場結束,西部隊14比21落後於東部隊。
“伊森,你在第四節的任務……別輸的太難看。”帕特中場失笑,替伊森捏了一把汗。
“第三節可別落後太多。”伊森也笑著回應。
第三節就該帕特上場。
等伊森再度回到球場,發現此時天空已經降下瓢潑大雨,替補席的屋簷下出現一道雨簾。不僅能見度變低,草坪也開始變得溼滑,有隊員沒注意,直接在登場的時候滑倒……伊森試著投出一個球,能明顯的感覺到,橄欖球在大雨的影響下球速和角度都有了一定的影響。
惡劣的天氣,對比賽是個不大不小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