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森一上來展現出不輸於佩頓曼寧的傳球功底。
沒有任何凝滯的快攻傳球,而傳球的路線則是向著11點方向,那裡可沒有任何一個進攻球員接應。
甚至就連場邊的裁判都開始準備吹罰惡意棄球之時,一個身影突然殺出,在橄欖球要飛躍底線的前一刻,跳起將球接下,接著迅速前衝。
正是在第一節末喪失良機的馬文·哈里森,他做出了和田納西外接手幾乎一致的橫向大範圍轉移跑動。
他沿著邊線一路狂飆,順利拿到了26碼,將陣線直接推進到了中場附近。
“我做到了,我真的做到了!”他見到伊森時開心的像個孩子。
如果說年輕人會因為缺乏底氣而顯得信心缺失,以至於受到影響,那麼這毫無疑問是一種劣勢。
但同時,年輕人也會有優勢,他們悍勇無畏,不知道什麼是失敗,他們沒有豐富的經驗,反而不會受到限制,可以瞬間靈活變通。在最後一塊“心理壓力”拼圖被伊森補全之後,這位年輕人產生了強大的適應性。
剛才的戰術,完全是伊森的突發奇想。
他本身就是個頗為善於模仿的球員,搭配上幾個年輕球員,就可以進行戰術上的模仿,而不是單純地動作。
而在下一檔進攻中,伊森注意到隊友都被看的很死,於此同時,防守端鋒已經突破了鋒線,朝自己衝了過來。
對方前壓,自然是想壓迫伊森的走位,但同時對伊森也是絕佳的機會。
伊森往後撤了一步,隨即兩步轉向,試圖從身體左側持球殺出,這名防守端鋒也反應頗快,想要順勢跟上伊森的轉向節奏,而就在他轉髖的關鍵時刻,伊森身體傾斜,整個人硬生生的扭轉方向,開始向身體右側衝刺。
完美的突防。
技巧和身體在伊森這裡達成了一種奇妙的平衡。
隨後伊森又是兩個轉身,乾脆利落的越過了線衛和角衛。
眼看著伊森要用標誌性的跑球拿下大碼數,田納西的防守組顯然不想給伊森這個機會。
他們在比賽開始之前,可是進行過大量的配合防跑訓練,幾乎就在同一時間,包括安全衛和遊位,以及剛剛被越過的線衛和角位,有四名隊員對伊森形成了包夾。
面對快速縮小的包圍圈,伊森並未強衝,而是做出了一個幾乎讓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舉動,他將球……輕輕拋了出去。
並非是傳球,而是力道很輕的丟球。
就像是,將球拱手讓給田納西的防守組。
伊森正前方的遊衛當然想將這個球笑納,奈何伊森前拋的時機比他快了一拍,他只能眼睜睜看著橄欖球從自己身側滾過去。
掉球!
他的內心陷入狂喜。
這絕對是田納西擴大優勢的最好時機!
幾乎是下意識的,他開始橫向移步,攔住伊森追球的路線,同一時間,放心的將後背交給隊友,他知道在自己身後的安全衛會將這個球拿住。
但他忽略了一點,一次次的事實已經證明,伊森身上可不能沿用所謂的“常理”。
他就是能突破常理,屢屢上演只有他才能做出來的精彩“表演”。
進入大學之初的邊線起舞,隨後的“帝王前衝”,再之後的電梯傳球,以及剛剛就使用出的“平線長傳”,他總是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
只見伊森在拋球的同一時間已經開始加速,就在那名遊衛剛剛落位還沒有站穩的剎那,伊森整個人已經衝到了他的面前。
在純粹的一對一較量中,伊森可以說不虛任何一位大學生橄欖球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