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601 幹仗 (1 / 2)

“此言大謬,姜子牙不過一漁夫,如果不是周文王破格提拔為丞相,哪來後面的武王伐紂,一統天下。

商鞅也不過一白丁,如果不過秦孝公破格提拔為相國,哪來後面的商鞅變法,讓秦國雄於天下,更不會有後來的秦始皇一掃六合,天下歸一。

諸葛亮也不過一村夫,如果不是劉備三顧茅廬,拜為軍師,哪來的蜀漢王國,三分天下…”岑文字滔滔不絕道。

岑文字是李恪的心腹大臣,自然知道王玄策是李恪的人,在王玄策的升官問題,自然是支援的態度。

“岑大人此言聽起來頗為道理,但實際上是在偷換概念,房相以上舉得的這些例子都是發生在亂世,亂世用重典,破格提拔個把人才有情可原,但現在的治世,房相用亂世的用人標準來衡量治世,豈不可笑?”褚遂良沉聲道。

“褚大人此言本官同樣不敢苟同,本宮以為無論是治世還是亂世,人才都是治理國家的基石,都應該提拔重用!”馬周笑道。

馬周也是寒門出生,自然支援寒門。

“本官沒說人才不重要,也沒說人才不能提拔,但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下子就連升幾級或者十幾級吧,這樣下去,朝廷不得亂套嗎?”褚遂良冷聲道。

兩撥人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便出現了大唐朝廷上喜聞樂見的一幕——幹仗。

唐朝的文官可不是後世宋明時期的文官那樣軟弱…

好像大家一提到古代的文人書生,總會給人以一種固定而刻板的印象,無論他們是金榜題名的幸運兒還是名落孫山的失意者,都是以“文弱”、“手無縛雞之力”的形象深入人心,當然更有“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之類的嘲諷。

但實際上,這些印象往往以偏概全,在歷史上,更不缺乏既能舞文弄墨,又能馳騁江湖沙場的文人豪傑,尤其是在大唐盛世。

大唐尚武之氣盛行,無論是武將還是文人都是劍不離身。

唐朝作為封建時代的盛世,其書生們也彰顯了不一樣的氣質風範。

對於他們來說,持劍和提筆一樣都是必備的家常便飯,而宅在家裡搖頭晃腦“兩耳不聞傳聞事”的書呆子習氣是根本不存在的。

他們或縱橫大江南北,遊俠仗義;或投筆從戎,馳騁邊塞。

李白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字裡行間則充滿了殺氣騰騰;而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則充滿了置生死於度外的不凡氣度。

就連以“山水田園詩”著稱的王維,也能寫下“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充滿西域蒼茫色彩的詩句。

而唐朝更是出現了高適、王昌齡、岑參等等從軍入伍,謳歌描繪邊塞軍旅風光的“邊塞詩派”,這在歷朝詩詞流派中更是前所未有的。

更有甚者,出於對軍旅軍功的極力推崇,以致於對自身的文人身份都大膽提出了“否定”。“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就直言不諱的寫道“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鬼”李賀更是用“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