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性本善!”
荀子說:“性本惡!”
人性最初到底是善是惡?這個問題古代學者爭論了幾千年,至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荀子雖然師從儒家,思想卻偏向法家。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中國統治階級所用的思想,就只剩下了儒家和法家,不是說獨尊儒術嗎,這裡怎麼還有法家呢?
其實百代皆行秦政法,秦朝就是典型的法家思想的國家,只不過因為很快就滅亡了,所以後來的朝代都不敢明著說,我效法的是秦制,所以指導思想用起來基本上就是外儒內法。
儒家是面子,講究溫良恭儉讓,提倡孝道,提倡友愛,提倡兄友弟恭,提倡父慈子孝,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提倡大家族的聚集,有了糾紛不要訴訟,要積極調解等等主張。
法家是裡子,誰敢觸犯法律,各種刑罰分分鐘在等著你,毫不留情,這兩家之所以水火不容,根本原因出在他們對人性的判斷上面。
法家則提倡根據人性本惡的觀念,制定了各種嚴刑峻法,由於不相信人性,更是制定了各種制度,來防範人的惡行。
儒法思想水火不容,但卻誰也奈何不了誰。
《三字經》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典型的儒家立場,自然受到了孔穎達的青睞。
孔穎達滿意的點了點頭,繼續往下看,卻越看越心驚,不由得沉浸其中,一字一句的咀嚼著這篇《三字經》,此書通俗易懂,又蘊含道理,篇幅不大,但是作為一篇兒童啟蒙的書籍來說,已經不能再優秀了!
“人之初,性本善”、“人不學,不知義”,講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孩童成長的重要性,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
“為人子,方少時”、“首孝悌,次見聞”教導孩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且用黃香和孔融的事例來加以教育……
“知某數,識某文”,“此十義,人所同”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
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瞭。
“口而誦,心而維”、“戒之哉,宜勉力”教導了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的道理,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成為一個“上致君,下澤民”的傑出人才!
孔穎達認為此書絕對是孩童的最佳啟蒙讀物,它給孩童帶去的不僅僅是識字認字,不僅僅是文化典故,更是為人處世的哲理!
孔穎達不得不承認,就憑這本《三字經》,絕對能奠定漢王李恪的大儒地位。
孔穎達默默的合上書,一臉坦然道:“漢王殿下腹有錦繡,對聖人之學研究極深,足以勝任國子監祭酒的職務,微臣自愧不如,甘願退位讓賢。”
“孔卿切莫有此想法,朕讓李恪在國子監就職,不是為了趕你走的,而是為了讓你們一老一少相結合,優勢互補,為我大唐培育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李世民見這老小子居然想撂挑子走人,立馬勸慰道。
“但是…”
孔穎達正要推遲,忽然李順走了進來。
見到李順,李世民不給孔穎達推脫的機會,立馬開口道:“朕的口諭傳到了…”
“稟告陛下,傳到了!”李順回答道。
“漢王如何說?”李世民繼續問道。
“漢王殿下拒絕了…”李順忐忑道。
“什麼?拒絕了?他為什麼要拒絕?他憑什麼拒絕?”李世民大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