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時,依舊還有東漢、魏晉時期的察舉遺風,推薦人和被推薦人,利益相關,幾乎形同於人身依附的關係。
就比如那三國的時候,袁紹到了河北,立即無數人前去投奔,這是因為他們袁家四世三公,袁紹的祖上在位的時候,推薦了不少人,而這些被推薦做官的人,便奉袁家為恩主,恩主有事,自是倒履相從。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三天便過去了。
一封封德彝舉薦的奏報,早已經過了門下省、中書省,最終,送入太極宮中。
一般的國家大事,都是由門下和中樞的宰相、侍郎、舍人們參議之後,而後送到宮中請皇帝參詳的,只是這舉薦的奏疏,卻往往不需宰相和侍郎們決定,只是直接送皇帝過目。畢竟這關係到了人才的選用,是當今皇帝最看的事。
李世民登基不久之後,早已昭告天下,一方面沿用科舉取士,可這時的科舉,畢竟還很草率,不夠規範。
因而,為了挑選人才,便責令天下的文武官員,推舉人才。
天下初定,是到了下馬治天下的時候了,大唐有的是功勳驍將,唯獨文治之臣,卻還有欠缺,畢竟天下大亂了數百年,有才華的人更傾向於馬上獲取功名。
李世民每日最大的事,便是先看推舉的奏疏,而後再決定國家大事。
有了人才,方可事半功倍。
此時李世民穿著一件尋常的衣服,至兩儀殿,跪坐於御案之後,在這裡等候的,乃是李恪的死對頭吏部尚書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兄弟,也是李世民奪取天下的大功臣,最受李世民青睞。
此刻......看著長孫無忌親自送來的一沓推舉奏疏,李世民不禁發出了感慨。
“朕去年至登基以來,無不是兢兢業業,只是這些天來,愈發覺得,上馬衝殺易,可坐在這御座上治理天下,卻是難上加難,朕四處尋訪人才,可那些蒙塵的明珠,想要發現,卻也是困難的事。”
長孫無忌微笑道:“臣倒是有一件喜事,想要向陛下稟奏。”
“喜事?”李世民不解的看著長孫無忌。
“啟稟陛下,左僕射向陛下舉薦了一個人才…”長孫無忌微笑道。
“不容易啊!封德彝那個老頑固居然也會向朕舉薦人才,但這至多算怪事,輔機為何說是喜事?”李世民依然疑惑道。
“因為封老大人舉薦之人有管仲、樂毅之才!”長孫無忌語不驚人死不休。
“什麼?管仲、樂毅之才!”李世民一把搶過奏疏。
這奏疏後頭,夾帶的乃是馬周的文章。
“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蓄積多少,唯在百姓苦樂......”
“臣恐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