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等人才,自己還有何事不能完成?
有此人忠貞之士,自己還有何事不能做,何事不敢做的?
想到這裡,李恪豪氣萬丈,高舉酒杯,高聲道,“幹!”
眾人也舉杯,喝的不亦樂乎。
漢王府中的人就這樣在溫暖的氣氛中陪著李恪過完了他在大唐的第一個年。
春節過後,緊接著又是上元佳節。
正月十五,也就是上元佳節的正日子,上元節是中原的傳統節日。
本來上元節只有十五、十六兩天,但民間卻自發的將上元節延長了許多,甚至從初八開始,直到十七才結束,整整要慶祝十天。
當然了,雖然上元節延長了,但正日子還是十五和十六這兩天,初八開始也只是為上元節預熱,到了十五整個節日的氣氛才達到頂峰,隨後十六持續一天,十七就只能算是收尾了。
相傳西漢文帝時期,為了慶祝周勃在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特設此節,以後的每一年,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慶,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也叫元夕、元夜,這一節日中有觀燈的習俗,故又稱為燈節。
發源在漢代長安的上元節,時光走過了近千年後,還是那座城,還是那些燈,卻已是滄海桑田,物是人非……
上元節,長安城取消宵禁的限制,以方便百姓賞燈,稱為“放夜”。
在這難得的幾夜內,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以致於長安城裡車馬塞路,人潮洶湧,熱鬧非凡。
唐代風俗較之以往更加開放一些,對於女子的種種桎梏大概是歷朝歷代最寬鬆的,尤其是在上元節這一天,“正月十五日夜,燈明如晝,士女無不夜遊,車馬塞路。”
上元節破例大解放,連大家閨秀也可上街,往來於熙熙攘攘人群中,那時的長安城上元夜,無疑是最浪漫的夜晚。
李恪自然不可能錯過這個浪漫的節日,天一暗便帶著春夏秋冬四位俏丫鬟走出了漢王府。
出了漢王府,李恪和春雨夏荷等人便來到花燈最多,也最好看的地方,朱雀大街。
長安城自玄武門,朱雀大街,到朝陽門,一路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掛在各處的花燈有百十餘種,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如龍鳳呈祥燈、龍舟競渡燈、南海觀音燈、龍頭吉利燈、二龍戲珠燈、百鳥朝鳳燈、蓮花燈、孔雀燈、鯉魚燈、小年燈等,並在燈中置於燈謎,如果誰能猜中,這盞燈就可以歸誰,而燈謎內容駁雜,成語典故,醫藥名稱無所不有。
兩側是臨街商鋪,中間是花燈成行,遊人摩肩接踵,喧囂熱鬧。
除了賞燈,沿街尚有各式雜藝、買賣。
城內匯聚舞隊數百支,傀儡戲數十家,加上富貴人家的私人樂隊,可謂“家家燈火,處處管絃”、“攔街嬉耍,竟夕不眠”。城內也有好客的大戶人家在這一天開啟家門,與民同樂。
舞隊人物扮演成和尚、公子、貨郎、漁婦等模樣,到城市裡跳起秧歌,博觀眾一樂。還有的舞隊戴上彩繪假頭,扮成山神、童子,遊走街巷,人們笑稱之為“大頭和尚”。
舞隊以外,又有傀儡戲班。這些傀儡在那天也被盛裝打扮,頭戴花朵、珠翠,風引水袖,遠遠望去宛如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