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於一個生存在名聲比性命還重要年代的世家,那是頂頂嚴重,僅次於抄家滅族了。
可是哪怕再不滿,罵完了,還得趕緊彌補。
如何彌補呢?這倒是不用傷腦筋,不是怕自家捐的錢糧太少,而被百姓憤恨嗎?那就再多捐點就是了……
對於這些世家大族權貴富賈來說,累世積餘,都是家資鉅萬,拿出點錢糧來賑濟災情,其實一點問題都沒有,就看他們自己願不願意。
李恪此策一出,不願意也得願意了,除非想子孫都被鄉梓戳脊梁骨。
捐一千貫是捐,兩千貫還是捐,何不趁此機會,將壞事變成好事,捐一個頭名出來,獨佔鰲頭刻於石上,以供新豐的百姓世世代代敬仰,每當看到這塊石碑的時候,都會豎一隻大拇指,說一聲“某某家恩義無雙,惠澤鄉梓”?
於是,原本冷冷清清的漢王殿下住處,瞬間賓客盈門,座無虛席。
李恪美得冒泡,心舒神暢!
根本不用多費唇舌,城中富戶便抬著一箱一箱的銅錢,一車一車的糧食,蜂擁而至,一家比著一家,一家賽過一家!更有甚者,早晨送來三千貫,聞聽別家捐了五千貫,便在傍晚的時候再送來三千貫,彷彿那錢糧都是海潮湧上來的,眉頭都不皺一下,就是要一個獨佔鰲頭!
短短一日之內,縣衙的錢庫堆滿了銅錢、布匹、綢緞,糧倉堆滿了糧食。
我們的漢王殿下意氣風發,大手一揮,在驪山腳下設立粥棚,百姓可免費吃食,再重金收購糧食。
武德九年的救災行動便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
直至此時,“勒石記功”的深層原因才被有識之士剖析出來,傳播於市井之間。
災民百姓這才恍然,原來漢王殿下的用意在此!我等愚民居然有眼無珠,將殿下如此精妙的計策誤解,實在是罪過!此計設計得富戶巨賈有口不能言、還要心甘情願的拿出錢糧博一個好名聲,真是高明!
一時之間,滿城皆是稱頌漢王殿下賢明之聲,將漢王李恪的聲望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賢王”之名,遍於朝野。
有人歡喜,就會有人愁悶,有人高興,自然就會有人憤怒。
這其中最為憤怒當然要屬太子李承乾。
東宮,李承乾一回宮,就怒氣衝衝的將侍女端上來的茶水打翻在地。而值守東宮的是少師李綱、左庶子于志寧和太子舍人王仁表,三人見李承乾不明所以的發脾氣,同時上前道,“不知道何人惹得天子殿下如此大怒?”
“還有誰,不就是李恪嗎?現在人人都誇他是為民請命,是難得的賢王,這讓本太子情何以堪,舅舅看似聰明,怎麼把賑災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李恪,讓李恪趁機獲得了大把的民心,並且還得到了父王的大加讚賞,如果任由李恪發展下去,孤的太子之位還坐得穩嗎?”李承乾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