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這本書還真是個好東西,而且按照九陰玄門的說法,估計“點金手”沒有這本書的提示,肯定就練不成了。
孟凜正在暗想,就聽琴娘惱火不己的說道:“誰知道常武這個人面獸心的傢伙,一拿到這本密笈,馬上就消失無蹤。那時正值明朝未年,天下大亂,作為一個宮中侍衛,他竟然拿著此書銷聲匿跡,從此再也不在專專朝庭和江湖上出現了!”
好了好了,終於出現“人面獸心了”這個形容詞了。
孟凜正在悻然,突然心中一動,因為照琴娘所說,這件事只怕沒有她認為的那麼無恥和簡單,內中恐怕還有隱情。
孟凜記得當初朱如九曾經給孟凜介紹過常武的事情。
據說當年他是受君命之託,帶著一部分隨從和王室收集的寶藏,去海上的某個孤島隱居,以便儲存實力,日後能找機會東山再起、反清復明。
作為一個王朝的宮廷護衛,時任一品帶刀的常武,因為職權範疇的限制,之前肯定不清楚皇上要下這個命令,更不明白他要在什麼時候下這個命令。
從時間上來看,“九陰玄門”的創派祖師借給他書的時候,正是明朝出現大亂直致滅亡的未期。
因此我們不難想到這種情況;如果常武拿到《陰陽論》之後,突然接受到了皇帝的命令,讓他奉旨出海呢?
可以想象,當時的他如果接到出海的聖旨,肯定會因為聖旨頒佈的突然,無法顧及這本書和跟給他借書的人了。
因為事關重大,這種命令往往是突然頒佈的,而且朝庭由於對事情的保密和慎重,會讓當事人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或者進行某些行為方面的限制。
常武接到命令後,假設真的受到了官方的這種控制,他就無法正常的跟他的紅顏知己進行溝通,於是導致對方認為他絕情薄倖、背信棄義。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官方沒有對常武進行行動方面的強制措施,猝然接受這種至關重要的絕密命令,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常武自己也會謹慎處之。
如果這個命令是臨時決定的,那麼在組織和完成命令的過程之中,常武顯然有太多的事情要做,這些事情無疑要比處理手上借來這本書要重要多了。
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個象常武這樣被模式化的宮庭護衛,大腦裡的捨己觀念是極其堅固的,在私己跟國家衝突的時候,他肯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
這樣一來,就是性命有時候都不值一提,就更別說一份私人情誼了。
估計這也是他辜負紅顏知己地真正原因。
想到這兒,孟凜對琴娘解釋道:“琴娘,事情只怕不是你想象地那麼簡單,常武當年借書不還,我認為可能另有隱情。”
琴娘望著孟凜,不以為然地說道:“什麼隱情?”
孟凜曾經聽冰姑她們提起過孤島地事,因此知道九陰玄門也知道他最後去孤島地事情,於是孟凜問:“常武最後去隱居孤島地真正原因你們知道嗎?”
“知道。”琴娘點頭應道:“據說是奉皇上地聖旨,只不過這都只是傳說,我們並沒有得到考證,因為常武此後從沒在江湖上出現過,誰知道是真是假?”
孟凜鄭重的說道:“我知道這件事確實是真的。”
琴娘默默的看著孟凜,停了一會才皺著眉問孟凜:“你想說什麼?跟此有關係嗎?”
“當然有了。”孟凜解釋道:“試想一下,如果常武拿到那本密笈之後,突然接到當時皇帝的聖旨,讓他帶奉命去孤島隱居呢?”
估計九陰玄門的人後來為了找到常武花了不少心事吧,因此對於相關的事情也知道不少。因此琴娘聽孟凜這麼一說,若有所思的盯著孟凜,不知道在想什麼。
孟凜繼續說道:“作為一個身負密旨的宮庭高階護衛,當時他能為了一本書而失職嗎?再說了,也許他接到聖旨之後,根本就沒有機會跟你們祖師解釋了對嗎?”
琴娘無語,這時輕輕地嘆了口氣:“其實你所說的這些,我們祖師也並非沒有想到過,可是日後那麼長的時間,常武不可能一直沒有機會給她解釋啊。”
“這你就想錯了。”孟凜進一步給她解釋道:“如果傳說都是真地,當時確實是因此導致倆人誤會,後來常武就更加無法解釋了,那時候明朝己經滅亡,他肩負的更是復國之大任,又怎麼可能冒著洩密的大險,為一己之私而跟她解釋呢?”
琴娘直直的瞪著孟凜,這時翻了翻白眼,噘起嘴巴說道:“不管怎麼說,都是常武辜負我們祖師在前,那我們要找回本派的《陰陽論》總沒錯吧?”
這倒是實話,以前的恩怨先別說。人家想取回自己的東西那總是應該的。
這回歸孟凜沒話說了,就聽琴娘又說:“我們找你來的目地,就是想讓你告訴我們當年常武隱居的小島在哪兒,或者把我們的書還給我們,這好像並不過分吧?”
“這個……”孟凜搔了搔腦袋說:“不知道我的話你相信還是不相信?”
“你說。”琴娘沒好氣的應了一句,還是滿臉的不悅。
“其實我也不知道那個孤島在哪兒。”孟凜悻悻的對她說道:“而且不瞞你說,就是常武隱居的原因我也只是猜測。也就是說,連地靈壇都弄不清當年常武退隱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他奉旨隱居島地事情,誰也不知道真假……”
孟凜說的是大實話,琴娘不太相信的打量著孟凜,良久才說:“真的?”
“我有必要騙你嗎?”孟凜無可奈何的望著琴娘說:“而且不瞞你說,當初冰姑跟雪娘出現的時候,我甚至不清楚她們是誰,為什麼要找我……”
琴娘滿臉狐疑,雖然就在前些時候我們還象一對濃情夫婦,可這當兒她己經把孟凜當成一個“貌似忠厚”、甚至是“人面獸心”的騙子了,她滿眼都是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