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起來!”張曉瑛話音落下,魯老漢就被蕭十二提溜起來了,分散在四周的護衛也圍攏了些擋住了周圍人好奇的目光。
咋能不好奇呢?這小娘子年歲不大,身邊不跟著婢女倒是帶著護衛,還沒大沒小跟一個小娃娃吵嘴。
魯老漢被蕭十二提起來馬上就收拾糖人攤子:“老頭子這就跟著您走,您能用得上老頭子是老頭子幾輩子修來的福氣。”
一行人走回了玻璃工坊,工坊的工頭姓方,是小福子帶來的,一起來的還有幾個夥計,都是從別處的瓷器作坊挖來的人,專業人員不足,現在只能先從小作坊做起了。
工坊是一處民房改建,這房子在村子邊上,離著村裡別的人家也不近,據說原先是一戶外姓的搬來村子建的房,後來又搬到鎮上了,周圍還有一大片荒地,也不適合種莊稼,以後工坊擴建不愁沒地方。
方工頭四十歲左右,十二歲就跟著自己父親下窯做火工,對掌控窯溫很有一手,能透過火苗的顏色形狀判斷出窯爐的大致溫度。
只是雖有一身技術卻也得等著窯主賞飯吃,那瓷場老東家幾個月前沒了,三個兒子爭產鬧得雞犬不寧,也沒人真正管著瓷場,好幾月沒開工也沒發月銀,若是小福子沒找到他他也就等著新東家開工了,可小福子找到他了他也就來了,不然一大家子眼看著就要坐吃山空,帶來的幾個夥計倒有兩個是他的兒子和侄兒。
“縣主。”看到張曉瑛又回來了,方工頭趕緊過來迎接,他心裡也甚是不安,這玻璃工坊最關鍵的一道工序自己完全不清楚,也不知道縣主會不會留自己。
“方師傅。”張曉瑛跟他打招呼,臉上笑容和熙,“我請了一位吹制師傅過來,你燒一爐試試,不用太多。”
“好。”方工頭應道,開始點火,又把調好的砂料倒進爐膛。
隨著旁邊一大堆的柴火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耗,張曉瑛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
燒什麼柴火!得燒媒啊!
也怪自己忙暈了,家裡都是燒柴火,就沒見有燒媒的時候,虧得自己還滿腦子蒸汽機!沒有媒做什麼蒸汽機!
“方師傅,你以往窯裡燒過石炭嗎?”張曉瑛問方工頭。
“此地附近並無石炭。”方工頭答道。
沒有嗎?張曉瑛記得是有的啊!儲量還十分豐富,一直開採到2019年,2020年才為了京郊地區生態涵養關閉所有礦場。
當時她看到這條新聞彈出時還很驚訝,原來北京竟然有煤礦啊?點開新聞連結才瞭解到,京城煤礦開採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那條新聞的標題就是“門頭溝終結千年採媒史”。
難道是現在還沒發現或者說沒有大規模開採?所以京城做飯取暖等等都是燒柴火。
但是比起柴火,燒炭顯然單位質量得到的熱量效能更高,而且隨著人口增多,京郊的柴火用量增大後很快就會把附近的山林都砍伐殆盡,大大影響生態系統,京城附近的潺潺溪流都開始乾涸,連永定河都只能固定時段生態補水。
但是京西的煤礦儲量達到了驚人的二十多億噸,從遼開始有零星採煤活動,到元朝開始大量開採,到明清兩朝各路大軍進駐礦場,甚至還有國外資本也來插上一腿,而且還出口到日本韓國,直到2019年關停時也還有可觀的儲量。
特別是京西的媒還是優質的無煙煤,最適合作為民用燃料和工業鍋爐燃料。
這些都是張曉瑛當時瀏覽那條新聞時獲取的資訊,現在倒是記得清清楚楚。
沒道理上一個時空有媒這個時空就沒有啊!京城的地形地貌基本和現代一致,不同的只是環境更好,可見當初形成這樣的地形地貌的過程是一致的,既然一致那地質資源就應該一致。
在那一大堆的柴火就剩幾根後,砂石終於變成了發著橘紅色亮光的液體。
魯老伯果然是吹了幾十年糖人的專業人士,試了幾次很快就抓住了吹制玻璃的要領,吹出了幾個不同形狀的器皿,所有人臉上都露出了歡欣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