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19 019 (1 / 2)

蘇嘉的東方琴行按著之前定好的日子順利開張,只是這年頭做生意並沒有想象中容易,蘇嘉又是頭一次開鋪子,難免有些手忙腳亂,效益只能稱得上一般。

桃笙後來也分析,這家琴行最大問題還是定位問題,能留在京城的人家大多非富即貴,請得起先生學的起琴的人家對於琴的質量有一定的要求。

但偏偏在京城當中,頂尖貨源大都已被壟斷,不是他們這種名不見經傳的小店可以夠得到的,而琴行又相對小眾,並不是剛需,所以生意只能說不好不壞。

倒是桃笙給周小妹琴教得不錯,周夫人一高興又介紹了圈子裡幾個新客戶,便把這塊業務發展起來,因為是無本生意,還帶動了琴譜的銷售,所以反而比蘇嘉單純的琴行收益更多了一些。

這日下午,桃笙起晌之後剛剛來到鋪子,就見到了一個久違的熟人。

正是那日在寧園當中認識的張心悅。

張心悅看到桃笙很是開心,一上來就拉住她的手興奮道:“那天寧園別過之後我就讓人四處打聽,都兩個月下來卻一直沒有找到你。”

張心悅想要打聽文遠侯府的姑娘自然容易,可若是想要打聽洛家的一位族親,還是在京城當中可以說是沒名沒姓的親戚,那便很是有些難度。

桃笙笑著應了一聲,又道:“我可是聽侯夫人說了,你是朝雲巷中張員外的姑娘,怎麼,你沒讓你嫂嫂幫著問一下我們侯夫人?”

張心悅靠在桃笙的耳畔低聲道:“我們家的情況你也不是不知道,我那堂嫂雖說是家裡嫂嫂,但到底是公主的女兒,皇上親封的縣君,我堂哥原本就是撞了大運高攀上的,我對堂嫂也只有捧著敬著的份兒,哪裡又敢託她做事給她添麻煩呢?”

桃笙點了點頭。

她的確很能理解這一層關係,雖然名義上是兩房中的姑嫂關係,聽起來很是親近,但因著張家是商賈人家,對於縣主而言本來就是高攀,這其中的關係就變得微妙起來,一定要拿捏好姑嫂之間相處的“度”。

尋常人家堂妹託堂嫂打聽個人是尋常事,到了張家這裡就要多思量思量。

張心悅是個懂分寸的,不想讓家裡的父兄為難,所以生生忍住了,並沒有找堂嫂幫忙找人。

桃笙將張心悅請到後頭茶室,同她喝茶敘了會兒舊,並簡單交待了自己的身世——父母因故早逝,此時跟著姨母和表兄生活,這家店就是姨母經營的,自己今日也是過來幫著長輩看店。

張心悅一聽這話就來了精神:“我父親說等入夏之後要回老家住上一段時間,權作避暑,我正愁回去給家裡朋友親戚送點什麼,最好是稀罕又有格調的東西,叫他們知道我這段時日來京城也不是白來。方才我在進來之前聽你們這裡的媽媽說過,你們這裡有好些琴都很適合初學的小娘子,正好送我那幾個朋友和家裡親戚,你幫我選一些包起來吧。”

自開啟店以來,桃笙遇到的顧客都是按部就班一張一張購置樂器,從來沒有人像張心悅這般豪邁,上來就要“選一些包起來”。

桃笙接著詢問道:“張姐姐要給多少人都送禮物?”

張心悅直接坐下來跟桃笙要了紙筆:“我給你一個單子,你幫我配貨看看。”

說罷,便將自己要送禮物的人一一列了出來。

張心悅家裡的親戚朋友當真不少,算下來一共要購置三十二張琴,一個人就買了琴行大幾個月的銷售額。

桃笙也知道,張心悅想要從京城給親戚朋友帶禮物回屋,能購置的東西很多,不一定非要買琴,這番作為主要也是為了照顧朋友的生意。

“目前店裡現貨並沒有那麼多,配貨也還需要一段時日。”桃笙道,“張姐姐你若是著急的話,就先把這裡十張現貨帶走,餘下的再去別的琴行轉轉。”

雖然當初桃笙是本著拉客戶的心態去參加的聚會,但是張心悅上來一次就買了兩位數的張數,反而讓桃笙有些不好意思,也怕因為買琴的事情讓她為難。

張心悅卻堅持道:“我下月十五才從京城出發,也不著急,你到時只管配好了派人告知我便是。”說罷,當即要求桃笙和自己換了家中地址。

拿到桃笙地址後的張心悅喜滋滋地看了一眼,又叫著婢女算賬買單。

桃笙看著張家婢女掏錢眼都不眨的樣子,直接付了全款,就知道對於張心悅這種腰纏萬貫的富家姑娘來說,這點小錢根本不算什麼,最主要的是想照顧朋友生意的心情。

桃笙也就不再虛讓,當即承情道:“多謝。”

面對這樣的大客戶,滿牆擺放的琴譜就派上了用場。

桃笙詳細問了張心悅和她一眾朋友們的琴藝水平,然後挑選了合適的琴譜作為贈禮。

張心悅被桃笙一番操作唬得一愣一愣的:“你連這些都會,彈琴是不是也很好聽?”

這麼一趟下來又過了一個多時辰,桃笙起身送張心悅出門:“我琴藝雖算不得上佳,但勉強還能入耳,今日天色已晚,等改日得閒了,我給你彈琴聽。”

張心悅眼睛亮亮的:“單獨給我彈琴嗎?”

桃笙“嗯”了一聲:“對,只給你。”

張心悅一臉期待:“那你可一定要說話算話,我改日再來找你。”

張心悅回到家中後,便去書房和父親彙報了今日採購回鄉禮品之事。

張家西席李先生正跟張員外下棋,聽了這話當即笑道:“聖上如今有了興禮樂的念頭,如今購置琴樂所為也算順應上意。這禮物的確合適,悅兒長進不小。”

張員外這樣的人家,銀錢方面是不缺的,缺得是能夠彰顯身份和階級提升的標識,更重要的是這件禮物迎合瞭如今天子政令的方向,送給老家諸人再合適不過。

張員外也跟著讚道:“這禮物當真選得不錯,精巧又不失禮數,比從前帶回去的金玉之物多了好些味道。你才來京中不過幾個月的時間,便有此長進,這也都是李先生的功勞。”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