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不是周家對於桃笙的教學效果很滿意的緣故,原本說好年後講學的周夫子竟然提前把季晏明叫去了府中,於年前就開始了授課。
而這項權利是另外兩位來自文遠侯府的學生所沒有的,也算是給季表哥提前開了小灶。
桃笙知道此事後,又在心中給周夫人再加了好些印象分。
又過了兩日後,蘇嘉從保定回來,和平常去兄長家回來的興高采烈不同,這次臉上是明顯的低落和心事重重。
季晏明去了周先生家補課了,桃笙拉著蘇嘉坐下來,倒了一杯熱茶遞在她手上:“姨母這次去舅舅家還順利嗎?”
蘇嘉道:“還算順利。”
桃笙聽完後鬆了口氣:“那就好。”
蘇嘉卻緊接著道:“只是這原定說好的胭脂店和茶葉鋪子……怕是不能開了。”
桃笙也知道姨母一直在張羅新店鋪的開張事宜,前期投入的時間精力很是不少,一聽這話也有些愣神:“這卻又是為何?”
蘇嘉對著桃笙說明了原因。
桃笙的兩位舅舅家經營的買賣不少,聽了蘇嘉的開店思路後,對胭脂店和茶葉鋪都表示很不看好。
這兩種鋪子都是京城的熱門產業,京中已有了多家老字號,有些有著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說到底已經處於飽和狀態,這種新店想要出頭和站穩腳跟,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而收益卻往往有些不盡人意。
簡而言之,投入多,產出少,有一定投資風險性。
任誰在做買賣的熱度正高之時,聽到這個訊息都不會高興,這也就是蘇嘉回來之後興致不高的原因。
蘇嘉說完了自己的事情後,又問起桃笙這幾日在家中過得如何,去周先生家送年禮可還順利。
桃笙也正打算要跟蘇嘉來說此事,聞言忙把那天發生的事跟姨母說了,並把周夫人給的大包小包拿出來給對方看。
蘇嘉頓時眼睛一亮,發現了另一個商機。
其實除了胭脂店和茶葉鋪之外,她也考慮過開樂器行的。
桃笙的外祖家中有過開樂器行的經驗和進貨渠道,近來天子有了想要再興禮樂的念頭,而在她們鋪位所在的城南那一片,樂器行相對較少。
如今天時地利人和可謂都佔了,開個樂器行的確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況且桃笙在這些方面是專業的,雖然比不得太樂署的衛老前輩,但相比開其他鋪子都是外行人而言,好歹也算是有個內行人了。
那衛大家的名號在京城不是蓋的,桃笙是他的關門弟子也是實打實的,有他幫著背書,何愁鋪子裡的生意不好。
最主要的是,琴行如今是新興產業,以後想來發展也會越來越有利。
就現如今京城的情況而言,琴依然是主流樂器,蘇嘉當即有了主意,決定了要開一間琴坊。
桃笙也沒想到姨母拍板定案如此之快,年還沒過去呢,就開始了琴行事宜的籌備。
蘇家的新年一向過得簡單,即便多了一個季晏明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