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十九 (1 / 3)

武尚哲和李敬堯的山東之行,相當成功。

這是武尚哲從網際網路上了捕捉到的資訊:山東鄒城臺商李東明要開闢一個佔地近千畝的生態農業園區,急需兩千套現代化種植大棚。

武尚哲連忙找來李敬堯核計。

按武尚哲的設想,塑工製品是海藍公司的強項,管道鋪設是家峒實業的優勢,兩家合作剛好是優勢互補。

他想兩家一同拿下這個專案。

李敬堯也很感興趣,他們估算了一下,這項現代化種植大棚的標的應當是五千萬元左右。

主意一定,他們一面訂購直飛濟南的機票,一面上網際網路瞭解山東鄒城的地理環境和天氣情況,根據當地的實際撰寫標書。

標書完成,兩人立即飛赴濟南,轉車鄒城。

然而一到鄒城,情況不容樂觀,競標者有十七家公司!

兩人在賓館犯了愁:怎麼才能出奇制勝,順利拿到這個五千萬的大專案呢?

他們知道,鄒城屬魯西南,夏天奇熱、冬天奇冷,日照指數卻很高。雖然南有昭陽湖和微山湖,但年降雨量僅有200——300毫米。鄒城鐵路交通不錯,有京滬線貫通南北,東線有直通日照市的出海口。

此刻唯一的辦法是面見老闆李東明。

交流與溝通是人類的強項,許多盤根錯節正是被交流化解的,許多堆積擁堵正是被溝通疏排的。

兩個年輕人直奔“東明農業園”。

一位老者正在觀察大豆的生長情況。武尚哲微笑著走上前去:“老人家,請問李總李東明先生在哪兒?”

“老人家?我有那麼老嗎?”

“對不起。”武尚哲一聽老人口吻和口音,猜了個八九不離十,“您就是李總吧?”

“年輕人,說吧,什麼事?”

“我叫武尚哲,他叫李敬堯。看來李總從年輕時起,就是位農藝高手。”

“莫非小夥子的祖輩父輩也是務農高手?”

“高手談不上。我只記得小時候我們最喜歡跟父母到畲地裡玩耍,幫著拔拔草呀,捉捉蚱蜢餵雞呀。對了,還在紅薯地裡打紅薯窯!李總肯定玩過?”

“當然。”

“先將土塊壘成小窯,用柴草燒得火紅,然後紅薯放進去,將土窯打碎……”

“哈,不用一個小時,香噴噴的紅薯就可以出窯了。”李東明笑眯了眼,“你看,說起打紅薯窯,饞得我口水都流出來了。”

“是呀,尚哲你不是說上次跟賓教授到灌陽恭城考察,也打過紅薯窯嗎?”

“恭城?”李東明的臉上微微一顫,但很快又恢復如常。

“李總的祖籍……恭城?”武尚哲捕捉到了這微微一顫。

“也許我們的家鄉更近一些……來自千家峒瑤族?說不定我和李總是同宗呢。”李敬堯不失時機地補上一句。

“不談這個。我還是對你的紅薯窯感興趣。”看得出,李東明內心深處其實很想談,嘴裡卻岔開家鄉,找回了原來的話題。

“打紅薯窯關鍵在於控溫。”武尚哲意味深長地看了李東明一眼,“火候不到,吃了半生熟的紅薯……”

“哈哈哈,可要打臭屁的!尚哲呀,你的主題是不是想說控溫呀?”李東明很敏銳,單刀直入。

“不錯。”武尚哲看了看身邊的種植大棚,“鄒城的冬天溫度很低,農作物即便是在大棚內也生長不起來。但鄒城有個特點,特別是冬天,日照指數很高。這對大棚的控溫來說,無疑是個有利條件。我想,可以在大棚底部鋪設一排活動的吸陽板,不用電能,棚內氣溫就可以提高兩到三度。”

“想法很新鮮,有創意!”李東明指著武尚哲笑道:“啊,你小子是來競標種植大棚的!”

“是的。”

“我什麼也不問了。”李東明向武尚哲伸出了手,“既然你們想好了大棚控溫方案,來投標吧。條件相當的情況下,我會選擇你!”

就這樣,武尚哲和李敬堯他們在十七家競標公司中脫穎而出,獲得了這五千萬元的標的。根據大棚塑工和管道兩大系統工程的分工,海藍公司佔的份額是三千一百多萬,家峒實業是一千九百萬。

武尚哲以創新的策劃、淵博的學識和誠懇的態度,為海藍公司贏得這份三千萬元的大訂單。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