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坐。”陛下對從小看著長大的功臣之子還是很客氣,先讓毓都坐下,再讓王和令將在他面前說的話,再跟毓都說一遍。
毓都目光望過去,王和令不甘示弱瞪回去,然後走到毓都跟前,一副不畏強權的樣子。
“毓統領,在抓捕烏熱皇室一事上,不可否認你立了大功,但我發現了你的處事規律。”
“益陽郡王有話快說,我在左驍衛還有其他事要處理。”
“你一共殺了三百七十八個跟烏熱皇室有關人員,抓捕了七十八個跟烏熱皇室有關的人。其中只有甄船王一家,是你經過認真審訊的。其他人你僅僅是懷疑他們,就一不做二不休送他們全部上天。”
“關於陛下安危的事情,寧可錯殺不可放過。那些人並不無辜,他們身上疑點重重。”毓都對陛下說到。
陛下摸著鬍子笑了起來,這在他看來就是小孩互相看不順眼,根本沒什麼好在意的:
“益陽啊!你若是認為毓統領心狠,可得證明那些人是無辜的。
毓都啊!你做事也得悠著些,別總讓外面那群人誤會你。”
“陛下,那些人都被毓統領給解決了,還要怎麼去證明?”王和令對陛下敷衍的態度不滿。
“好好好!你先下去休息。”陛下對新認的閨女哄到。
毓都心中冷笑一聲:“我們抓捕的讀書人與益陽郡主關係不錯,謝女史和益陽郡主因其中一人還產生了衝突。”
“還有此事?說來聽聽。”陛下也是個裝傻的高手,劉寺人和陳寺人早就向他稟告過此事,這時還要裝不知道。
“一名叫做貴志的讀書人,不僅這次寫詩煽動大周人對烏熱人打砸搶燒,以前也常常寫詩批評新政。在謝女史的審訊下,貴志交代他只負責寫詩和對外露面,有專門的人會將他詩文四處散播,為他積攢名氣。
謝女史說古有采風官一職,專收集各地民謠詩詞,編寫成詩經。各地民謠既能反應民心,也能引導民心。
貴志和背後散播詩文之人,是想單純捧出一個才子來,還是想引導民心,謝女史認為必須查個明明白白。”
“聽說在民間常有商人資助趕考的學子,這也是為了回報。但一個著名詩人能給他回報什麼?要捧一個出名的詩人出來,需要多少錢財?”陛下問到。
毓都搖頭:“不清楚,但謝女史說大周百姓識字不多,要讓一個詩人在百姓中名氣,比在鄉紳士族中有名氣苦難百倍。”
“有理。”陛下也想不出,讀書人除了做官還有什麼好前途。他們京師有許多詩文寫得好的著名詩人,這些詩人平日就在各種宴會上寫詩助興,看宴會主人臉色吃飯。
這個貴志自己沒家世,又寫了那麼多批評新政詩文的人,誰會高看他一樣,給他個魚躍龍門的機會,怕收他為門客的人都不會有。
王和令不滿毓都誤導陛下,本打算離開,再次撲倒陛下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