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娃是一個7歲的傈僳族孩子,奶奶病在床上,媽媽要照顧一家老小和田裡的農活。他和姐姐娜香兩人沒有別的玩伴,陪伴他們的只有一條叫明明的狗。
他對於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夥伴一起溜索過江讀書好生羨慕。但因為常有人掉落湍急江中,或溜索受傷,所以媽媽堅決不讓瓦娃過江,買鹽打醬油的事情,也都由姐姐承擔。媽媽要瓦娃等外出打工的爸爸回來帶著才可以溜索。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總也不回。
終於,沒能抵抗住來自對岸的誘惑,瓦娃獨自偷偷溜索過江了,看到了心儀已久的學校。後來他又幾次過江趴在牆外看其他小夥伴唸書,玩遊戲。
沒想想到,聶老師給娜香送來一雙紅雨鞋時,瓦娃溜索過江的秘密無意中被媽媽知道了。媽媽大發脾氣,瓦娃只好答應媽媽和姐姐:姐姐把雨鞋給他,他就不再偷著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這雙漂亮雨鞋還給了姐姐。
聶老師在商店裡碰到娜香,她給瓦娃買鞋了一雙新鞋。娜香十分高興,趕著給弟弟送鞋,在過江時失手從溜索上墜落江中
從此,瓦娃對於溜索有了一種深深的恐懼,並再不敢上溜索一步。6個月後,臘登鄉第一座“愛心橋”在社會各界的愛心捐助下,順利建成,瓦娃終於得以第一次走路上學。在初春的陽光裡,瓦娃似乎又看到了姐姐,姐弟倆手牽手……
可以說,這部電影,相比較於《希望樹》要更顯悲壯與感動,而且,之前,趙澤也是調查過,像這種小孩子不慎掉江的事情,並不只一家。
因此,趙澤準備將這個事情搬上網路,他希望,趁著《希望樹》的感動,不讓大家認為,做慈善,僅僅只是發表一個微客,空間來一條動態,就可以的。
他希望,大家可以真真正正的關注這些孩子們!
彼世界,走路上學》題材來自《南方週末》的一篇封面文章“飛索求學”,作者採寫了家住南雲怒江邊上的孩子們每天命懸一線、溜索過江上學的真實故事。彭家煌和彭臣兄弟倆看過報道後深受震撼,於是彭氏兄弟到怒江州福貢縣馬吉鄉實地考察後,決定將孩子們的故事拍成電影.
趙澤知道,彼世界,大部分都是當地的群眾,這樣才使得電影更顯得真實,彼世界,這些演員們質樸而靈動的表演令影片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尤其是扮演姐弟的兩個小演員丁嘉力和阿娜木齡,丁嘉力扮演弟弟瓦娃,阿娜木齡扮演姐姐娜香,片中姐弟倆真情流露的感人細節充斥在整部電影之中,溫暖而雋永。
回到家裡,趙澤想著這個故事,也是開始寫了起來,要知道《走路上學》的風格平緩剋制,注意細節的真實細膩,以一種不動聲色的姿態來展露導演的感情,鏡頭簡單扼要,但是震撼的效果卻絲毫沒有打折扣,細微之處也處理得細膩而有味道。
最重要的是,趙澤需要的是原法原味構思,以獨特的兒童視角,譜寫了一曲人性最純美的愛。在簡單之處見繁複,繁複之中見統一,所以,他需要好好的進行一翻構。
而且,趙澤更佩服這對兄弟的是,該片並非純粹為了感人而感人,而是別有寓意的傳遞了一種勵志資訊,這是諸多同型別電影中所欠缺並遜色的,那些關於青春、叛逆、倔強、無畏,以及為夢想爭取和拼搏的精神,無不令人振奮鼓舞。
趙澤也是相信,很多人恐怕,最感動,或者說是電影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是出現在姐姐墜入怒江的一瞬間,但電影沒有表現母親和老師在出事後的呼天搶地。湍急的怒江依然在流淌,只是母親徹底呆傻了……隨後配上的電影音樂,極富南雲民族特色,一詠三嘆,像在招魂,又像在送行,讓趙澤看到此處,也是淚奔。
“希望可以將故事給規劃的更感人一些。”
趙澤喃喃自語道。
時間不知不覺,悄然而逝,當趙澤手機響起的時候,他彷彿才如夢初醒!
“伯爵大大,我已經下了飛機了,你不用管我了,馬麗已經接到我了。”
結束通話牛楠的電話後,趙澤看了眼時間,也是有些恍然,不知不覺,他竟然已經過去了差不多三個多小時了。
“不過,劇本也算是可以了。”
看得劇本,趙澤也是露出滿意的神色,但是,他心中還是有些為難,關於兩個小演員,找誰呢?
“算了,到時候,去了當地再說吧。”
趙澤這個時候,直接拿起了手機,給寧倩打電話,問她在哪。
自從出了那件事後,寧倩整個人變得沉默了好多,這不是趙澤所願意看到的,正如趙澤一直認為的,這個世界,應該說是有很多的壞蛋,渣男,但是,這個世界依舊有著好人。
我們不能因為偶爾的被傷害,就放棄了愛!
因此,這一次的拍攝,趙澤準備帶著寧倩一起去南雲,可以讓她放鬆一下!
知道了寧倩正在拍戲,趙澤也是出門,開著車,準備去片場接下寧倩,同時在想著,應該怎麼跟寧倩說。
“應該會同意吧!”
想著寧倩最近的狀態,趙澤的心中也是有些不好把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