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的想法卻與殿下文臣的提議並不相同。
“荒謬。”
見下方附和聲漸漸止息後,劉協坐直身體,冷聲說道:“朕既然已向袁紹宣戰,如今一戰未經,一兵未出,就欲和談,此舉又豈不是讓天下人嗤笑?”
天子此言一出。
短暫的沉寂後,殿下群臣再度爆發出激烈的反對聲。
“陛下切勿因小失大啊,面子事小,長安城若因此受險,陛下若因此受險,這才是重中之重啊,如今袁紹動怒,調兵遣將數十萬,眼看就要兵臨長安城下,陛下難道忍心看到長安再度落入圍城之境?”
“如此狀況下,城外經營日久的田地如何留住?如此狀況下,城外幾十萬青州百姓去往何處?心慕長安而欲歸者,又豈有敢來之念?”
“不若傳旨加封袁紹,示之以天恩,以解刀兵之圍!”
“陛下當以江山社稷為念啊……”
“……”
說來說去,亦是老生常談。
其中自然又是以文官集團為主。
至於武將佇列,則大抵以沉默為主。
這當然並非是劉協壓得住武將卻壓不住朝中文官。
而是武將統兵在外,手握重兵,若動輒與天子唱反調,天子又豈能容之?
所以無論哪朝哪代,關於軍人,都在強調君命不可違,行伍之人當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而若是連文官說話都不許,整個朝堂將陷入一潭死水,徹底成為當權者的一言堂。
一個人的精力和眼界終究是有限的。
此舉若行,則朝政必然不靖。
因此此時面對殿下一片洶湧的勸諫聲和反對用兵之聲。
劉協心態良好,甚至還有些想笑。
不得不說。
這些文官的提議並沒有大錯,甚至還可以稱得上是穩妥之策。
但在劉協看來,他們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諸卿之言,朕都聽到了,但朕有一言,也可說與你們聽聽。”
劉協此言一出。
殿下一時沉寂。
劉協見狀只是微微一笑,從龍椅上起身,俯視殿下群臣,緩緩說道:“朕的顏面重要嗎?朕以為不重要,所以朕絕非因顏面之慮而欲興兵討袁,但朕可不念及顏面,卻不可不念及天下百姓,如今袁紹屠殺治下數縣百姓,這些百姓,哪一個不是朕大漢的子民,此舉若不顧,朕與那周天子何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