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後天氣就變得更加寒冷,邯鄲城外的青州軍營,一輛輛輜重車緩緩駛入營內,這是新一批的糧草和秋衣運達。
將士們有秩序地分發了物資,青州農業發展迅猛,再加上海鹽之利,已是天下最富庶的州府。
歷史上袁紹的冀州底蘊最強,號稱帶甲之士百萬,糧草能支撐十年之久。
但此時的青州也不算太差,雖然先天上的劣勢太明顯,那就是山多耕地少,然而在合理的政策以及不斷開墾荒地之後,青州的糧產還是大幅度提升。
最主要的還是漢朝的生產力其實不算太差,因為以一個人每個月正常飲食三石糧食來算,一年需要的糧食是三十六石。
當時粟和麥基本平均畝產都在三石左右,北方黃河流域能做到一年兩熟,夏粟冬麥,正常來說,一個人耕作六畝地,就能解決自己的溫飽。
而青州有四千多萬畝地,以最理想的方式來計算,可以輕鬆養育六百多萬人。
但賬不是這麼算的,不僅得考慮收成,還得考慮苛捐雜稅、天災人禍、莊園地主等等因素,層層盤剝下來,百姓所剩無幾,一家五口,沒有五十畝地根本活不下去。
因此和帝時期,青州人口是六十三萬戶三百七十萬口,平均每人需要耕種十畝地才能維持生活,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數字。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概的數字,因為還得考慮隱田和隱戶。
這些年來青州一直在查抄隱田、開墾荒地、吸納人口,十多年下來,查出隱田數百萬畝,開墾了一百多萬畝荒地,整體耕地面積已經達到五千多萬畝。
然後還有半個徐州的耕地,這樣算起來,目前青州集團能夠掌控的總耕地面積已經能達到七八千萬畝,勉勉強強已經能夠跟上冀州的產出,養活六百多萬人口的同時,還能支撐前線打仗。
這一切都離不開青州政務司以及坐鎮後方的荀彧等人的運作,也需要一個比較強力的官僚體系在維繫,就跟劉邦需要蕭何一樣,若沒有荀彧的話,劉備也支撐不了多久。
好在陳暮幫劉備打造的底子還算厚,以海鹽發展商貿,以泰山學宮發掘人才,打擊豪強,整治地主,雖有小患,但總體上還是能夠保持政權的健康運轉。
不過現在青州集團已經開始在暴露一些問題,那就是泰山學宮吸納天下人才,而隨著畢業生越來越多,官僚集團已經開始向著臃腫的方向發展。
整個青州六郡六十五邑,一個蘿蔔一個坑,正常情況下能填一千多名官員已經是極限,現在卻有接近三千官員,官民比例為1比2000。
雖然跟宋朝冗官沒得比,但漢朝的官民比例一般在1比8000左右,這個數字還是大大超過了漢朝平均水平,因此可以預見,現在的官僚集團其實是希望劉備勢力往外延伸,以此來做大他們的蛋糕。
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就跟歷史上劉備在川蜀時會有荊州利益集團與益州利益集團鬧矛盾是一個道理。所以這段時間,希望劉備儘快解決袁紹的公文如雪片一樣往冀州送。
等到劉備處理了一天的事物,將今日後方運來的糧草和輜重全部分發給各營寨之後,回到帳篷內,看到堆積如山的公文,苦笑著說道:“又是來催我進攻的吧。”
陳暮基本上都是把這些公文當柴火燒,見到劉備進來,秋風打著璇兒吹得帳篷內蠟燭晃動,便放下了手中的公文,笑著說道:“事關自己利益嘛。”
“這些人,一個個的,除了事關自己的利益外,就不能想想國家大事嗎?”
劉備氣呼呼的坐回自己位置上,忽然瞥見一旁的沮授臉色略微有些尷尬,便好奇問道:“公與,怎麼了這是?”
陳暮打趣道:“公與家族不少人從學宮畢業後沒有分配工作,現在只能擔任地方小吏或者無事可做,在家耕種生產,沮氏族長便一邊催促著公與在大哥面前說說話,一邊聯合不其令向這邊發勸說公文呢。”
不其令就是沮授的弟弟沮宗,利益集團是這樣的,正如曹操來襲,無數人勸說孫權投降一樣,他們害怕的是一旦開戰自己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投降之後反正是孫權失了權勢,他們本地的世家大族依舊保留著田地和官職,孫吳死不死關他們屁事。
現在也是如此,青州已經出現冗官的一個情況,青州官僚集團就迫切希望劉備能夠“開疆拓土”,好將他們的勢力往外延伸出去,讓自己家族的子弟能夠擔任官員,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還得排隊,因此上書以規勸的形勢希望劉備能夠儘快剿滅袁紹,將冀州奪取下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如今劉備已經知道袁紹如果很快就會被消滅的話,他的價值就會被縮小很多,朝廷也有可能會開始對他動手,因此當然也不希望儘快進攻袁紹,即便是勸說的公文一封一封過來,各種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反正就是置之不理,繼續拖著再說。
劉備搖搖頭,對沮授說道:“我理解他們的心情,公與倒是不必掛懷。”
“多謝明公。”
沮授鬆了一口氣,這事他也挺尷尬。
其實不止是他,青州很多中高階官員都有這樣的牽扯,人情事故難免逃脫不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