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從豫州撤軍了?”
兗州定陶,州牧府邸,聽聞此事,曹操大吃一驚。
郭嘉沉聲道:“孫策來信,說願意讓出豫州之地交予明公,他只要家鄉江東即可。”
曹操頓時陷入了沉思當中,嘴中喃喃自語道:“怎麼可能, 孫氏經營豫州十餘年,根深蒂固,他就這麼輕易放棄了?”
“這孫家小兒,倒頗有些氣魄啊!”
郭嘉佩服道:“豫州乃是僅次於冀州和青州的膏腴之地,土地豐茂,人口眾多,他卻說放棄就放棄, 孫策有常人無有之大智慧也!”
曹操便說道:“奉孝不如說說,孫策此舉到底是何意?”
“很簡單。”
郭嘉說道:“兩個意思, 一是我們與孫氏互不信任,讓出豫州,意在和我們達成聯盟。只要他去了江東,就在我們身後,到時候可以全力支援我們。”
曹操嗤笑道:“孫策小兒不會天真地以為我會如此信任他吧,即便是讓出了豫州,難道我還會真的相信他不會攻打我嗎?”
郭嘉便說道:“唇亡齒寒,這是孫策在信中所言。他說若他得江東,絕不會在背後襲擊明公。”
“那第二個意思呢?”
曹操問。
“自然是讓我們成為與朝廷抗衡的前線。”
郭嘉臉色不是很好,說道:“河南之地是大漢最富饒的土地之一,豫州、兗州、徐州加起來不比青州冀州差多少。若是好生治理,甚至比冀州青州還要強。我們拿了那麼大一塊地,自然要幫他頂住壓力。”
曹操沉思道:“若是他真心想與我結盟,這樣做倒也不是不行。怕就怕在他只是利用我,就像我們利用劉表一樣,拿我們當盾牌, 他好伺機奪取江東。”
“這一點我反倒不擔心。”
郭嘉說道:“明公想, 他利用我們, 拿我們當盾牌,自己去江東了不管我們,等我們被朝廷剿滅了,下一個是誰?這個道理他自己也懂,在信中已經跟我們說明,若朝廷來攻,必然救援。”
“若這是孫策的計呢?”
曹操起了疑心,總覺得天上不會掉餡餅,狐疑道:“他父親已經在朝廷為衛尉,他怎麼能會拋棄父親於不顧,若他假意去江東,實際上是幫朝廷收復揚州,等我們這邊與朝廷交戰之後,忽然背後襲擊,我軍豈不是危在旦夕?”
郭嘉頓時笑了起來,說道:“若他是假意去江東,又何必多此一舉呢?直接配合朝廷進攻兗州,我們根本沒有還手之力。現在把豫州讓給我們,白白給那麼大一塊地盤讓我們補充糧草兵力嗎?”
“額.......”
曹操被問住, 一想也是。
孫策要是真投靠朝廷, 直接與朝廷夾擊他就是了。
兗州沒有什麼天險,他的兵力也不多,一旦朝廷與孫策聯合,一起進攻他,必死無疑。
因為可以進攻兗州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從河南郡和潁川郡可以進攻陳留,從魏郡清河國平原國可以進攻東郡,從平原國濟南國可以進攻濟北國,從徐州可以進攻泰山郡、下邳國、廣陵郡。
現在加上孫策的勢力,就連處於腹地的濟陰郡、山陽郡都保不住。
朝廷二十萬大軍可以直接四面八方合圍過來,再加上孫家軍隊,任何一方都可以力敵曹操的主力,戰鬥估計不會超過一個月,他就得出城投降。
所以孫策沒必要多此一舉,先把豫州讓出來資敵,然後大老遠跑去江東,再大老遠反攻回來。
這麼做的意義在哪裡?
白白浪費時間不說,還幫朝廷增加收復兗州和豫州的難度。
因此曹操的疑心病想得確實沒問題,只是但凡朝廷的決策層和孫策腦子沒問題,大機率不會這麼做就是。
曹操站起身,緩緩步入廳中,屋外正是盛夏六月,天氣炎熱,庭院中的樹鬱鬱蔥蔥,嘰嘰喳喳的蟬鳴不絕於耳,十分吵鬧,惹得人心中煩躁難耐,很難集中注意力思考問題。
他在廳中來回走了兩趟,然後扭過身看向郭嘉,皺起眉頭道:“孫策想要江東,但我得豫州,就要正面與朝廷開戰,以我的實力,能贏下朝廷嗎?”
郭嘉苦澀道:“很難,這其實也是我擔心的問題。朝廷不傻,不會給我們消化豫州的時間,如果不出所料,朝廷很快就會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