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三國之謀伐> 第三十七章 放眼未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七章 放眼未來 (1 / 3)

章武元年的在紛紛揚揚中落下帷幕。

到了年末,關羽和張飛回了一趟洛陽,雖然滿朝文武並沒有齊聚,但這個新年還是過得很美滿。

朝廷上下一切都井井有條,各地官員改制的推動也都一切進行的很順利。

不順利是不可能的事情,打下來的地盤除了少數官員可以用之外,大多數官員如冀州、關中、南陽等地各縣縣令, 都被罷黜。

換上來的都是青州出來的官吏,這些人早就熟悉了青州制度,上任之後各司其職,正副縣令和正副縣丞管民生經濟農業,尉院、大理院、都察院管法制,政法分離,推動各地方發展。

漢朝的地方其實沒有後世那麼複雜,主要是現在地方大, 人口少,一縣幾萬人,矛盾和糾紛就比較少。土地多,大量流民得到安置,被分配田地,就沒有生存問題。

地方上的問題更多的往往是治安和治理,漢人武德充沛,民生彪悍,遊俠氣息濃重,有的時候持械鬥毆,鬧起來可能是村子之間的大規模戰爭。

這就十分考驗各地縣尉、大理院院長和都察院院長的能力。

治理方面便是引水灌溉的問題,田地可能不少,但水源並不穩固,特別是小冰河時期,冬天和夏季容易水流乾涸,這就要考驗地方縣令和縣丞的治理水平。

像陳登當初在徐州治理農田, 就大量開墾水渠,而挖建水渠也是一門本事,光在學宮裡學理論知識肯定是不行的,要有實踐的本領。

好在劉備也沒有愚昧到把所有縣郡級官員都換掉,讓那些剛剛畢業的泰山學宮畢業生去當官,他派遣的都是畢業比較早,在青州政務臺、青州各縣地方擔任多年下層官吏。

比如之前是在各縣擔任縣尉、副縣尉、大理院院長、副院長、都察院院長、副院長、吏治院院長、副院長這些縣級的中層官員,就多會被調去其它州郡縣。

而之前青州各縣的有秩、六部吏、鄉長、下級的公檢法御屬以及各級別的曹掾、曹史等低階官員,就多被調去其它州郡縣衙擔任中級官員。

陳暮目前尚未進行九品改制,官員品秩依舊遵循東漢常例的以每月俸祿多少糧食來計算成多少石,官員等級制度不算明顯。

因此在章武二年春天,陳暮正式主持九品改制制度,將官員分為九品二十個等級,以此明確上下級的制度劃分。

當然。

也許有人會奇怪,九品不應該是十八個等級嗎?

為什麼是二十個等級。

原因很簡單,最下層的兩級是吏,並不算入九品制度當中,相當於普通辦事員和科員。

就好像你考上了公務員並不算官,只有當上股長科長之類的職務才算正式有權力的官員是一個道理。

第二十級和第十九級便是各鄉佐吏、各州郡底層公務員,包括如今的各縣尉下屬的門曹兵丁,在漢朝這些人往往都被當成官兵,明清以後稱之為三班衙役。

這種人的地位很低,在明清時期幾乎等同於罪犯。而且也沒有任何收入,往往需要靠敲詐商家、勒索娼妓屠戶來維持生計,被稱之為規費。

但陳暮很清楚,他們的作用其實就是警察,如果把維護治安的人看作是罪犯,那這個地方的治安形勢就可想而知有多糟。

像明清時期,三班衙役在地方上可以說是一大害,壓迫底層百姓,收受賄賂,包庇罪犯,製造冤假錯案無數。

因此提高門曹兵丁的地位,將他們放入吏員的行列當中,讓他們不被歧視,有上升空間勢在必行。

很多人以為明清時期官衙機構簡練,一個縣只有縣令、縣丞、縣尉、主薄、巡檢、教諭等等不到10多個有品級的官員,好像看起來人數不多。

但這是沒有算吏員的,六部戶曹、三班衙役、地方巡視,一個數萬人口的縣,數百名吏員,上千名衙役是常有的事。

清代曾任四川巴縣知縣的劉衡記載,他到巴縣上任時,衙役竟有7000人之多,都快能組建軍隊了。

所以真正的簡練機構,並不是看表面上有幾個當官的,而是要明確公務員人數。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