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雄。”
聽著從俘虜那回來的報告,陳暮輕笑了一聲。
就跟當初張角身邊的數萬人寧願跳河自盡,也不願意投降官軍一樣。
徐和的手下俘虜,沒有一個人願意投降,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助官軍潛入營寨裡做內應。
這在現代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想象。
不談國難之際,多少漢奸層出不窮。單說宋朝以後,文人士大夫賣國之人數不勝數。
這些人居然連一群山野村夫都不如,而且還是幾百數千年的一群農民。
他們比後來朝代的那些帶路黨,更深知大義,深知氣節。
如此對比,何其的諷刺,何其的令人作嘔?
但這就是漢人之骨!
臧洪為義怒反袁紹,被圍攻一年,全城百姓願意與他慷慨赴死。
張角掀起轟轟烈烈反抗漢王朝暴政的大旗,全天下的百姓揭竿而起,兵敗之際,足有五萬人跳河自盡,不願苟且偷生。
劉備高舉仁義之道,善待百姓,與百姓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曹操南下,十餘萬百姓願意隨劉備渡江。
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
自古以來,漢民族一直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他們有它的氣節,有它的傲骨,有它的膽烈。
衛青霍去病徵戰塞北,封狼居胥。竇憲馬援燕然勒石,馬革裹屍。
哪怕是三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站出來,都能打得外族找不著北,欺負不到我們頭上。
漢民族的脊樑便是在這個時候高高地站起來,向全世界的人宣佈,我們的民族叫“漢”,我們擁有挺拔而又堅硬的骨頭,靠它來讓我們屹立在世界之巔。
唯獨過了千百年後,本應該更加先進的社會環境,更強悍的綜合國力? 民族的脊樑卻被打斷成兩截? 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也許,這其中的原因很多。
但不能否認的是? 民族的自信心自漢唐以後? 已經凋零得太久。
後世的來者,連先輩一群山民都不如。
膝蓋跪久了? 就沒有了站起來的那一天了嗎?
陳暮仰起頭,看向遠處的山林中? 似有薄薄的雲霧繚繞。
或許? 這就是上天要讓他回到這個民族脊樑還在時的意義吧。
要想做英雄,肩上的擔子,又是否能承擔得起呢?
......
......
“將軍,山下又送來了書信。”
士兵將信件遞上去。
徐和不識字? 但也猜到裡面的內容? 將書信移向一位識字的手下,苦笑道:“又是勸降信吧。”
手下攤開竹簡看了一眼,點點頭:“這兩日已經是第三封了,我們要給官軍回信嗎?”
“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