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逆,群雄並起?
劉備駭然說道:“四弟,不可胡言亂語。如今世道雖亂,但朝廷依舊有掌控之力,待收拾山河,重定乾坤,這天下可依舊是大漢江山。”
他是漢室宗親,雖然他這個頭銜沒有給予他任何好處,大漢江山也跟他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但這就好像後世地域維護一樣,你生在某個地方,天天罵這個地方這裡不好那裡不好,房價高物價高工資低,但如果外地人罵,心裡必然不舒服,要站出來維護。
這就是所謂的自己人可以黑,外人不能黑。
劉備現在的心理也是如此。
大漢江山的確跟他沒關係,可他姓劉,祖宗是劉邦,當然會下意思進行維護。而且也不會去真正思考大漢朝會不會滅亡的問題,因為站在他劉家子孫的角度去想,必然是希望這個朝代永遠流傳下去。
然而陳暮卻表情十分嚴肅地說道:“大哥,你也跟著盧植先生拜讀過經書,寫過文章知曉天下大勢,見識不該如此短淺。黃巾之亂雖然現在很有可能要被平定,可是你該明白,陳涉吳廣的起義也很快被平定,可秦朝的天下太平了嗎?如果現在天子將賣官鬻爵的錢財全部拿出來,撫卹士兵和各地難民,江山也許還能穩固幾十年。但這依舊屬於治標不治本,只要朝廷一直如此黑暗,地方就會一直民不聊生,那麼造反起義者依舊會層出不窮,源源不斷。再加上天子昏庸,居然下令各地豪強自己組建兵馬抵抗反賊流寇,這無異於是把兵馬的權力讓給那些心懷叵測之人,再過幾年,恐怕這些手握兵權有朝廷任命官職的正規軍,反倒會變成最大的賊寇。”
東漢末年其實就是死迴圈爛攤子,皇帝、宦官、外戚、官吏、豪族無不對百姓進行殘酷剝削。
漢桓帝的妻妾多到五、六千人,其他在宮中服役的更兼倍於此。
漢靈帝的貪婪更勝過桓帝,他把原有的賣官制度擴大執行,每品官都有定價。如果買官的人當時拿不出錢來,還可賒欠一下,到任後再加倍繳納。造成當時地方官吏貪汙成風,瘋狂壓榨百姓。
那時有“官非其人,政以賄成”的說法,《後漢書·賈琮傳》言:“時黃巾新破,兵兇之後,郡縣重斂,因緣**。”
黃巾剛破,漢靈帝就以修宮殿為藉口,大肆加稅。
中平二年,也就是185年,宦官張讓、趙忠勸說漢靈帝聚斂天下錢,名曰“修宮錢“,每畝十錢,用來修宮室、鑄造銅人。又下詔令州郡出納材木文石,送到京師。大郡二三千萬,小郡一兩千萬,全國七八十餘郡國,斂財達百億之巨。
這些錢可都是積壓在各郡的太守頭上,各地太守無奈,就只能繼續向百姓收稅,剝削地方,搜刮民脂民膏。
有的太守學漢靈帝,在地方賣買低階官職來收斂錢財。
有的太守為官清廉,像後來的鉅鹿太守司馬直,被這筆錢逼得吞藥自殺。
還有的太守則會找地方豪強幫忙,讓他們出錢。
可豪強怎麼可能會白出錢?
於是在被地方官員逼著繳納一定“稅收”之後,各地貴族、世家大族、地方豪強、富商也開始加入到了這場狂歡裡。
以前只敢小規模侵吞百姓的土地,現在則直接肆無忌憚,瘋狂侵佔田地,役使農民,敲詐勒索,奢侈踰制,幾乎是進行竭澤而漁的剝奪。
各地百姓被迫無奈,紛紛破產逃亡,飢寒交迫,求生無路。
這種由上而下的矛盾一直從漢安帝時期就積攢,到了今年徹底爆發,造成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
其實從漢末的發展演變也能看出問題所在。
漢靈帝除了當吸血鬼搜刮財物以外,最大的兩個昏招一個是在黃巾起義時允許地方豪強組建軍隊,另外一個是重置州牧制度。
前一個造成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比如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是得益於地方組建軍隊這項政令。
而後一個則實質性造成了三國,由於州牧制度導致各地州牧在本州權力跟皇帝沒什麼區別,如此擴軍、徵稅、任命官員,兼併地方豪強組建的軍隊,最後擴充套件到一個國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十八路諸侯討董之後,曹操佔領兗州,自立為兗州牧,南征北戰,吞併了北方大量地方勢力,最終建立起曹魏政權。
從這兩點也能看出,漢靈帝兩個昏招對於朝廷掌控地方打擊有多大。
雖然由於這兩項政令,讓各地叛亂逐漸被平息,但可以說傷敵八百,自損兩千,直接導致地方勢力坐大,朝廷的權力縮小,實質性地將漢代朝廷變成了周王室那樣,沒有實權的吉祥物。
不過陳暮作為一個要遊說劉備起割據想法的謀士,當然不會說未來天下會三分,畢竟現在還沒有州牧制度,地方權力也僅限於一定的兵權而已。
超前一步是聰明人,超前十步那就是瘋子,會被人當成鬼上身請巫師施法。
因此陳暮只講了漢靈帝開放各地兵權的危害,而沒有說以後會出現州牧制度,對天下造成多麼大的打擊。
但即便如此,劉備也是面色不愉,反駁道:“四弟休得胡言,天子雖荒唐,但朝廷仍有楊太尉、袁司徒、張司空三位忠正廉明之士在,還有逯鄉侯、劉君朗、張司農、鄧太僕等忠君愛國之人扶持朝政,有他們在,朝廷必然能撥亂反正,恢復乾坤。”
楊太尉就是楊賜,這個月才剛剛被罷免,由於古代資訊不發達,劉備還不知道。司徒則是袁隗,也就是袁紹和袁術的叔叔。張司空則是帝師張濟,不是張繡的叔叔,而是東漢名士,皇帝的老師,前兩天去世了,由司農張溫補上司空的位置。
至於逯鄉侯、劉君朗、張司農、鄧太僕這些人,分別是光祿勳劉寬,宗正劉焉,大司農張溫,太僕鄧盛,不過今年都各有人事變動,比如張溫遷司空,楊賜被罷免後,由太僕鄧盛擔當太尉的重擔。